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最壞的時候,最好的選擇


約翰福音21:1-14

現在的宗教越走越近,彼此之間的語彙—平安、感恩等等,似乎已經無法像過去一般地呈現出宗教的特徵,而特殊的配備,例如早期信徒常使用的聖經袋,也漸漸失去原有的意涵,甚至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連見證的內容都大同小異:不外乎是遭遇苦難,而神(明)降臨搭救。於是宗教學者John Hick便提出「殊途同歸」的看法,認為宗教都有著同樣的本質,其背後的上帝都是同一位,故而心存善念、做好事、講好話,便能獲得福氣及拯救。

然而,為抗拒這樣的講法,部分基督徒便回頭尋找十八世紀名佈道家Edwards的講章,尤其是關於地獄的描繪:

「上帝會將你這個不信的人抓著,吊在地獄的火爐上面,就親像抓一隻蜘蛛或是骯髒的蟲在火的上面烤。上帝對你這個不信的人是非常的怨恨,在祂的眼中,你連丟進火裡都不值。」
他們盼望藉著恐嚇,能使人害怕而歸信基督。但我們要問,這真的是上帝的意思嗎?況且上帝真像他所描述得如此恐怖嗎?答案是否定的!聖經絕沒有恐嚇的企圖,只是排除了這個方法後,我們該怎樣來面對基督教信仰呢?真像John Hick所說,每一個宗教都一樣?故而我們要從約翰的記載來一同思考,到底信耶穌有何意義?

嚴格來說,約翰的記載是耶穌復活後第三次與門徒的見面;第一次是在20章19節,門徒因害怕猶太人的逼迫,聚會時緊閉門窗,但耶穌竟忽然出現在他們中間;第二次則是為著多疑的多馬,再一次顯現於門徒面前。照理說,前兩次的會面相當合情合理,但第三次便顯得累贅,若說是為了交代遺言,兩次顯現應已足夠,何需要第三次?的確,約翰會在此記錄第三次顯現,是有其特殊目的。

我們曉得約翰的寫作有很大的部分是為了回應當時的教會問題,而我們也可以想像,當時的教會可能正面臨著某一嚴重問題,導致約翰必須藉著這樣的故事來做回應。只是這問題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耶穌身份的問題,亦即復活的基督和我們的關係。

其實復活這個議題是信徒比較容易忽略的一環,大概除了復活節,會用紀念的方式稍微慶祝以外,其他時間並不會刻意去思考復活的意義,或者復活與自己的關係,而這便是約翰再一次提起的原因—復活已經越來越模糊。我們回頭仔細來看約翰的故事;這些門徒為了生活,回去捕魚,但整夜都沒有收穫。

注意呦!這正是約翰這段記載的重點—整夜都沒有收穫。多數人都會期待,信耶穌之後生活會跟著改善,諸如身體會越來越健康、薪資會越來越高漲、事業會越來越順利等等。然而真是如此嗎?顯然答案並非那麼肯定,因為這不是上帝應允的重點!

我們看看彼得與這群門徒,在基督離開後,為了生活再一次重操舊業,結果卻一無所獲。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旁邊正好有些舊識的漁夫在捕魚,他們會不會笑著說:你們不是跟隨耶穌嗎?為什麼都抓不到魚?同樣的場景若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許問題會是:你們不是信耶穌嗎?為什麼祂都沒保佑你們賺大錢?
的確,信耶穌好像沒有什麼利益可圖,那麼我為何要信?因著盼望!就是一個永不失落的盼望,讓我們的信仰有了價值!換言之,基督信仰只有在最艱困的時候,才真能展現祂的價值!

希伯來書第四章15節指出,「咱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體諒咱的軟弱,他也曾凡事遇到試探,和咱相同,只是他不犯罪。」意思是說耶穌因著復活,展現了永恆的價值,也凸顯了祂獨一無二的地位;祂既道成肉身,便能瞭解我們的難處,體諒我們的需要,察覺我們的缺乏,並且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們的罪過,這樣的永活基督是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差別。從上帝來的盼望,是因著上帝主動地親近人,主動地挽回失落羊群,所以即便我們無法預料、無法籌畫,上帝都已經預備、已經安排。

「最壞的時候,最好的選擇」,「你要努力,我會加油」;這雖是「愛樂」近期主打的廣告詞,但仔細想想,這不正好是我們信仰的標準寫照?~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我仍要因耶和華歡欣,因祂是我的力量!(2007.09.30)

2 則留言:

阿偉 提到...

常來你這兒逛,常有許多收穫,特別看你預備的講章,真的是很用心的在預備,不論是引言,解經、應用,真的都非常讚!

圖片也都搭配的很切合,都是你拍的嗎?很棒喔!

Struggle‧Beyond 提到...

謝謝你的鼓勵!留下講章,其實也是為自己留下點記錄,一方面不忘記曾經擁有的激情,另方面也鞭策自己要不斷向前,畢竟這是個向前的信仰!事實上,講章的累積還是必須有特定情境與對象,像現在留在高雄,雖然每個禮拜講道,但沒有固定投入的教會,就比較難有深刻的批判與反省。

再次謝謝你,相信你們在華神的學習應該也是豐豐富富、充滿恩典的領受。願上帝繼續賜福你們的成長,為台灣教會注入更有活力的聲音!另外,我也很高興有這樣交流的機會,希望以後還能有更多的分享,因為我也滿想瞭解一下現在華神的走向,呵呵!

關於部落格上的照片,大多是自己照的,而這也成為督促自己拍照的動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