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一粒麥子


使徒行傳8:1-3

本段經文所提是後來基督信仰得以宣揚的重要關鍵。然而,作為教會被壓迫的記錄如何成為宣揚關鍵?明明是失敗,信徒四散流離,又怎會是信仰的宣揚?今天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一同思考信仰逆境的突破。

當耶穌復活升天後,聖靈在使徒身上大大動工,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生命,更使福音工作產生令人訝異的果效。彼得第一次講道,就有三千人信主,探訪時,上帝又通過聖靈的運行,使多人的病痛得著醫治,為此又有五千人信主。後來雖然遭陷被抓下監,但上帝仍引領他們離開,讓使徒們更加放膽傳講福音,眾人也因此大大增加,因為親眼看見上帝作為臨到自己身上。

這麼充滿動能的教會,如果這些數目都對的話—加上經文沒有提及的婦女與孩童,這間耶路撒冷教會至少已經有好幾千人,甚至近萬人的規模,算是相當興旺的教會。可是司提反的被捕,以及隨之的遇害,竟一夕間打散了這間偉大的初代教會。

有人問,上帝為何不出手搭救司提反?既然彼得與約翰都救了,為何單單不救司提反?多年的神學學習與信仰反省,讓我必須承認,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特別是關乎對上帝的認識。著名神學家安瑟倫曾說過一句話:信仰尋求理解。意思是說,我先相信了,才能在信心中追尋瞭解。因此,司提反若沒有遇害,教會是否會有更好的發展?我們無法推測,然而我們必須一起來想想,為何司提反會遇害?作為第一位遇害的基督徒,原因到底為何?影響又是什麼?

嚴格來說,司提反的遇害並非因為他的行為或者謀略,單單是他對整個教會體制的批判!他嚴厲地指出他們的問題:你們說我不尊敬上帝,也不遵守律法傳統,其實最不聽話的就是你們了!對當時多數猶太人而言,建築物是相當重要的,故而聖殿成為敬拜的唯一場所,因為這是上帝的居所,是上帝設立寶座的地方。所以聖殿的神聖,不允許任何的冒犯、褻瀆、侮辱,甚至是污衊。

可是,司提反竟引用詩篇告訴他們:「主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嗎?」換言之,司提反指出當他們堅持上帝一定在聖殿時,他們既污衊了上帝,同時也離棄了律法的傳統。

這樣的說法,猶太人非常不能接受,因為這是恐怖的改變,既牽涉神聖的建築物,也影響長期對於律法的理解。先前,耶穌便是被套上此一罪名強加起訴,現在,司提反又再一次被以此入罪,遭亂石砸死。事實上,傳統往往意味著一種權威,而於時間序列裡逐漸轉為強勢的意識型態。這是歷史中屢見不鮮的現象,但卻不應視為應然。注重傳統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惟將傳統絕對化,或提高至不可質疑的地步,則為不該。

司提反的死,為的就是打破這種僵化的意識型態,如同耶穌曾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司提反所結的第一粒麥子就是掃羅(後來的保羅);他雖然站在旁邊,親眼看見一切的殘暴,甚至自己還可能是兇手之一,然而也是他,在往後的幾十年中接續了司提反的精神。

這種有力的文學手法,一方面強調以生命傳承信仰的重要性,另方面也凸顯福音傳遞的不可預料性—往往出乎我們的理性思維。無論司提反、保羅都只是傳承過程中的一粒麥子,然而傳承本身實為一種冒險與突破,沒有傳承,就沒有改變,但也沒有人知道改變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正如沒有人知道此刻的迫害,竟導致了福音從耶路撒冷擴及猶大、撒馬利亞的正面果效一樣。

對我們教會來說,我們需要的是走出去!當然,有人會覺得自己年紀、時間、工作、家庭等等,似乎都不允許自己有太多的投入,如何可能走出去?有時候,走出去是可以有方法的,無論人力投入、經濟支持及禱告後援等等事奉,都能讓福音有更寬廣的出口。只要願意投入,就算是一點點的改變,都會成為美麗的開始,畢竟上帝已經賞賜給我們教會這麼豐盛的產業,為何我們不願分享?生命難道不是通過生命來改變、來傳承的嗎?我們要相互鼓勵,不只是停留於心裡的感動,我們需要的,是願意與否的實質行動!(2008.03.0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