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淺談聖經的文學研究


之前放了幾篇關於士師記研究的文章,談及幾種不同的探討進路。當然,短短的篇幅沒有辦法詳盡各種進路的細節及優劣之處,但我願意再用一篇短文,稍稍解釋一下為何要以文學作為主要研究方向,以及文學有著哪幾種主要的分類。

在過去一世紀裡,包含來源批判、形式批判、編輯批判等等在內的歷史批判法是整個聖經研究的主流,其主要是企圖通過對聖經的客觀、科學分析來重建聖經時期的生活和想法--這當然與其時代背景有關。然而,有學者慢慢發現這樣的方式雖有其優點,某種程度上也是必要的,但卻易導致研究遠離經文本身,因此主張直接從經文下手來理解經文,而文學批判便是站在這個高度,將聖經以一種文學作品的形式來進行瞭解。

若就歷史批判與文學批判(冒著化約主義的籠統劃分)的差別來看,文學批判是將焦點擺在經文的最後形式,強調的是經文的一致性,而不像歷史批判視經文為一面鏡子,乃將經文本身當作直接瞭解的對象。

根據Powell的整理,文學批判裡面大概有四種閱讀方式是比較普遍被運用於新舊約,分別是結構主義、修辭批判、讀者回應批判和敘事批判等。

在結構主義的部分,從Propp對民間故事的固定形式一直到深層結構的結構分析都有其進路,但Powell也指出雖然敘事批判相對於注重發現深層結構的結構主義而言,是較注重故事的表面意義,然而這兩者卻可以相輔相成。

修辭批判是要藉著分析修辭的手法來瞭解聖經文本的描述如何表達意義及如何設定讀者,並予以說服之。這個部分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古典修辭研究與當代的文學修辭比較。例如Trible的《約拿書》就是一絕。

讀者回應批判的部分則有不同的觀點存在,一般可以將之分為三類來看:讀者超越文本、讀者與文本、讀者在文本裡面。不過讀者回應批判的重點主要是在於閱讀重心的轉向--從文本轉移至讀者身上,由讀者來掌握文本解釋權。

而敘事批判的部分,有幾個重要觀念需要特別注意:真實作者、讀者及暗示作者與讀者還有文本間的彼此關係,並且敘事批判本身是可以與上述幾個方法交互使用的,以藉由截長補短來使文本的解釋更為豐富。這個進路也是我最主要的研究面向,以後有機會在多做點說明。

你是誰?


Martin Niemöller的詩

Als die Nazis die Kommunisten holten,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Kommunist.
當納粹抓共產黨時,我沉默了;反正我不是共產黨。

Als sie die Sozialdemokraten einsperr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Sozialdemokrat.
當社會民主黨被關時,我沉默了;反正我不是社民黨。

Als sie die Gewerkschafter holten, habe ich nicht protestiert; ich war ja kein Gewerkschafter.
當工會幹部被抓時,我沒抗議;反正我不是工會幹部。

Als sie die Juden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Jude.
當猶太人被抓時,我沉默了;反正我不是猶太人。

Als sie mich holten, gab es keinen mehr, der protestieren konnte.
當我被抓時,已經沒有人可以為我抗議。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為何不堵?


有人很理性的說:
「堵人的方式不能形成台灣獨立的正當性!」

但我也必須很理性的說:
「有時候暴力是不得不的非常手段!」

試想,當你的孩子被拿著手槍威嚇時,你不反擊嗎?你會充滿和平地說,拿手槍的人是旁邊那個小弟,不是他,他的確赤手空拳嗎?

張銘清來台灣,以學術之名遂行統戰之實,你真的認為他無辜嗎?你以為那天他真的是無意間在沒有警察保護下參訪古蹟嗎?我只能說王定宇很憨直,中了他的圈套!再說,媒體為何會在場?你以為這真的是不公開的行程嗎?若不是,豈不已經違反他自己的約定?朋友們,多數媒體都不甚乾淨,鏡頭下也絕非真相!

有人說,王定宇是為了選台南市長才如此,可就算真的是作秀,這場秀也的確該作!我不認識王定宇,我也不是他的支持者,但我要說,若我有這樣的位置,我會做出一樣的事情!你看看台灣現在的政經環境,舉手舉的贏國民黨嗎?那些政府預算如何編列、如何過關的?就連爭取到的路權都可以臨時被取消,你還期待自由嗎?

如果今天是到國賓飯店宴請陳雲林,那七千名警衛幾乎可以將中山北路前後完全圍住,你的發聲自由在哪?況且,根本沒有路權(郝政府已經全面取消路權申請),也就是連走路發表言論都會有困難!難道你還要說,陳雲林赤手空拳,以一介民間官員來台,所以理當予以元首級保護?

拜託!你的理論留在學校、留在課本就好,當你的家庭、你的孩子都被威脅時,你還奢求空中樓閣般的和平嗎?或者,西藏、蒙古、香港那類和平嗎?不要忘了,飛彈仍然瞄準著台灣!仍瞄準著你家!

焠煉的黎明


其實,明知道困難,還硬著頭皮走,
如果不是笨蛋,就是一種理想的堅持!

這樣的堅持,必然伴隨著一種反省,
一種刻骨銘心的痛、一種奮勇掙扎的酸。

「我是台北人」,的確不容易說出口,
特別是在釐清地理的台北與意識型態的台北之後。

這讓我想起以斯帖的生命歷程。

過去三年的神碩生涯,埋首《以斯帖記》,
隨著裡頭的情節、人物發展而歡笑、哀哭;
沒想到,一度被暫放牆角的生命敘事,
卻清晰地在她身上展露出來。

有點欣喜,卻又擔憂。

欣喜的是對生命同樣執著的認真,
擔憂的是,結局會類似嗎?

但無論如何,
生命的掙扎,永遠是信仰跨步的序曲,
沒有掙扎,絕不會有超越的可能!

加油!!
邁向未知的勇氣,將帶來無可言喻的驚喜!

乾脆宣佈戒嚴算了!


王定宇判刑一年兩個月,
其實,已經不知道該講什麼了...

這陣子,
馬桶幫費盡心思、竭盡所能,
只要牽扯得上阿扁的,通通算在他頭上,
八竿子打不著的,則另立名目懲治,
透過政論節目、24小時新聞的疲勞轟炸,
對一切反對勢力趕盡殺絕!

可是,仔細想想,
關於陳前總統有沒有罪,你我可以置喙嗎?
當然不行,這是司法範疇的問題啊!

但關於民生議題,包括:
你我喝的奶粉、奶茶、奶製品,
你我使用的文具、日常用品、玩具,
市場經濟、金融股市遭逢的劇烈傷害,
工作職場遭遇的同事聘請、勞工限制,
教育機構面臨的學生來源、學歷認證,
這種種的一切,那一樣是我們不應該出聲的?
然而,我們又有權力說什麼嗎?

這讓我不禁想起過去馬英九提倡的「委任直選」,
他認為,平民百姓還不夠有智慧選擇治理國家的總統,
所以先選出國民代表來,再由國民代表代替行使職權。
換句話說,官大學問大,沒當官的,什麼都不懂啦!

故而,劉兆玄大刺刺的說:我們內閣作得滿好的啊!
其他部長們也紛紛附和:沒有聽到做不好的聲音!

奇怪,民調不滿意度都超過七成多了,還沒聽到,
是耳朵長什麼嗎?包住了,聽不到?或者爛掉了?

醒醒吧!台灣人!
你已經沒有抗議權力了,恐怕連說話的位置都沒有哩!
看看王定宇,再看看蘇安生、邱毅,懂了嗎?
位置決定一切,意識型態決定一切,
當你位置對了,什麼都對了,
當你意識型態對了,一且都沒問題了,
這是台灣的現況,醒醒吧!

過去那種拿著牌子四處抗議,
坐在凱達格蘭大道幾天幾夜不歸,
穿著紅色衣服繞著台北城走,
甚至在大馬路上排個大大的「屁」字,
那種日子沒有了啦!過去了啦!

哪一天,你看到手臂上綁著紅色星星的公安晃來晃去,
也不要太驚訝,因為他們的長官會三不五時過來巡視,
而我們呢,就必須一天到晚重鋪柏油路、重新油漆!
(你看看現在圓山在做什麼就知道)

未來會如何,我不知道;
830的遊行、1025的遊行,
簡直就像狗吠火車,一點迴響也沒有...

醒醒好嗎?我真的不想拿五星旗當國旗,真的!

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生病的媒體

這幾個月擁有電視的生活,
發現媒體的確病的不輕!
當然,在某些人看來,要說媒體生病,
不如說閱聽者著魔來得貼切!

轉開電視,
你可以輕易地發現哪幾台屬於中資,
你也可以輕易發現為何這次遊行這麼多人!

生病的媒體,著魔的閱聽人,
其實反應的正是悲哀的台灣人!

*********

生病的教會

這幾個月來遊走多間教會,
深深感受到教會的無力,
既是荒腔走板的領袖牧師,
更是軟弱疲乏的弟兄姊妹!

坐在教堂內,
你可以輕易感受到牧師威權卻又隨便的一面,
你也可以深深體察到身旁兄姐無奈難過的心情!

荒唐的牧者,無奈的會友,
其實反應的正是喘不過氣來的教會!

*********

那時候以色列沒有王,各人依著自己看為對的而行。
~士師記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一粒麥子


使徒行傳8:1-3

本段經文所提是後來基督信仰得以宣揚的重要關鍵。然而,作為教會被壓迫的記錄如何成為宣揚關鍵?明明是失敗,信徒四散流離,又怎會是信仰的宣揚?今天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一同思考信仰逆境的突破。

當耶穌復活升天後,聖靈在使徒身上大大動工,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生命,更使福音工作產生令人訝異的果效。彼得第一次講道,就有三千人信主,探訪時,上帝又通過聖靈的運行,使多人的病痛得著醫治,為此又有五千人信主。後來雖然遭陷被抓下監,但上帝仍引領他們離開,讓使徒們更加放膽傳講福音,眾人也因此大大增加,因為親眼看見上帝作為臨到自己身上。

這麼充滿動能的教會,如果這些數目都對的話—加上經文沒有提及的婦女與孩童,這間耶路撒冷教會至少已經有好幾千人,甚至近萬人的規模,算是相當興旺的教會。可是司提反的被捕,以及隨之的遇害,竟一夕間打散了這間偉大的初代教會。

有人問,上帝為何不出手搭救司提反?既然彼得與約翰都救了,為何單單不救司提反?多年的神學學習與信仰反省,讓我必須承認,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特別是關乎對上帝的認識。著名神學家安瑟倫曾說過一句話:信仰尋求理解。意思是說,我先相信了,才能在信心中追尋瞭解。因此,司提反若沒有遇害,教會是否會有更好的發展?我們無法推測,然而我們必須一起來想想,為何司提反會遇害?作為第一位遇害的基督徒,原因到底為何?影響又是什麼?

嚴格來說,司提反的遇害並非因為他的行為或者謀略,單單是他對整個教會體制的批判!他嚴厲地指出他們的問題:你們說我不尊敬上帝,也不遵守律法傳統,其實最不聽話的就是你們了!對當時多數猶太人而言,建築物是相當重要的,故而聖殿成為敬拜的唯一場所,因為這是上帝的居所,是上帝設立寶座的地方。所以聖殿的神聖,不允許任何的冒犯、褻瀆、侮辱,甚至是污衊。

可是,司提反竟引用詩篇告訴他們:「主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嗎?」換言之,司提反指出當他們堅持上帝一定在聖殿時,他們既污衊了上帝,同時也離棄了律法的傳統。

這樣的說法,猶太人非常不能接受,因為這是恐怖的改變,既牽涉神聖的建築物,也影響長期對於律法的理解。先前,耶穌便是被套上此一罪名強加起訴,現在,司提反又再一次被以此入罪,遭亂石砸死。事實上,傳統往往意味著一種權威,而於時間序列裡逐漸轉為強勢的意識型態。這是歷史中屢見不鮮的現象,但卻不應視為應然。注重傳統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惟將傳統絕對化,或提高至不可質疑的地步,則為不該。

司提反的死,為的就是打破這種僵化的意識型態,如同耶穌曾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司提反所結的第一粒麥子就是掃羅(後來的保羅);他雖然站在旁邊,親眼看見一切的殘暴,甚至自己還可能是兇手之一,然而也是他,在往後的幾十年中接續了司提反的精神。

這種有力的文學手法,一方面強調以生命傳承信仰的重要性,另方面也凸顯福音傳遞的不可預料性—往往出乎我們的理性思維。無論司提反、保羅都只是傳承過程中的一粒麥子,然而傳承本身實為一種冒險與突破,沒有傳承,就沒有改變,但也沒有人知道改變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正如沒有人知道此刻的迫害,竟導致了福音從耶路撒冷擴及猶大、撒馬利亞的正面果效一樣。

對我們教會來說,我們需要的是走出去!當然,有人會覺得自己年紀、時間、工作、家庭等等,似乎都不允許自己有太多的投入,如何可能走出去?有時候,走出去是可以有方法的,無論人力投入、經濟支持及禱告後援等等事奉,都能讓福音有更寬廣的出口。只要願意投入,就算是一點點的改變,都會成為美麗的開始,畢竟上帝已經賞賜給我們教會這麼豐盛的產業,為何我們不願分享?生命難道不是通過生命來改變、來傳承的嗎?我們要相互鼓勵,不只是停留於心裡的感動,我們需要的,是願意與否的實質行動!(2008.03.09)

逐漸黯淡的台灣...


要去南非,大家紛紛告訴我,南非治安不好喔!危險喔!要小心喔!但今天王定宇事件發生後,我不認為台灣比較安全。

以前,有人拿紅墨水潑李前總統,有人動腳踹陳前總統,都以司法定調--公不公平自在人心,畢竟是以司法為底線,而拿著牌子大聲嗆聲,在幾年來的台灣更是司空見慣。可是現在呢?黑道公然表態要幹掉與自己立場不一的人,甚至還需要另一位黑道以同樣手法進行談判,並且大刺刺地邀請電視媒體來專訪,這是什麼國家?

當這位被害者申請保護時,警方幾經考量,派了一位警力前來,而張銘清呢?主動增派三百多位警員隨行!陳雲林呢?七千名警力預備!這是什麼政府?王定宇做為台灣國民不說,他到底繳了稅,張銘清呢?陳雲林呢?為什麼我們的政府獨厚敵人?

而當王定宇憑藉著憲法賦予的言論,對張銘清表達強烈訴求時,為何沒有任何保障?黃如意經王定宇證實,是以保護的角色現身,但警方為何不深入追查為何黃如意需要如此保護王定宇?是否後面有更為恐怖的勢力呢?我們的政府到底在幹嘛?爛政府!爛內閣!爛馬英九!

民進黨呢?你們又在幹嘛?你以為你們不出聲就沒事嗎?當藍營以自導自演來消遣時,你們在幹嘛?為何不敢出面相挺?那些以往大鳴大放的人呢?你們不是很勇敢,號稱黨內清流?人呢?

如果王議員哪天真被動了手腳,照著現在的氛圍來看,已不需太過驚訝,所謂「官逼民反」,或許在二二八之後幾十年,會再一次出現在台灣社會!有人可能覺得這樣講太過誇張,但請你站在王定宇的立場想想,今天若是你呢?因為不同的立場被黑道抓去逼問四小時,恐嚇你、你的家人、親人,你會如何?不要這麼沒良心,講那些自導自演的屁話!

但如果可以,請為台灣的未來繼續守候...

推薦:《獅子蜜》


推薦這本書:《獅子蜜》,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David Grossman是以色列當代著名的作家,敏銳於政治時事的解讀,而對於以色列文化的深刻體認,則成了他作品內深邃洞見的基石。不過,最不容易的是,他的作品可讀性非常的高,你會有一口氣讀完的強烈慾望。

若仔細觀察他的作品可以發現,他的閱讀處理手法相當高竿,不僅嫻熟於敘事的批判法,能站在猶太基礎的閱讀觀點進行情節、人物的多重角度分析,連結構與解構主義這一類進路都揮灑自如。不可否認的,當代有很多人都以這種多元閱讀自傲,然而能行雲流水的將這些包含釋義、詮釋在內的多層意涵做出整合性的解釋者,真是鳳毛麟角。

此外,這本書的另一個優點是譯文相當流暢。這實在非常不容易,要知道這本書的翻譯是直接譯自現代希伯來文,加上作者用了不少古典希伯來文的文字遊戲概念,能由這麼一位未滿30歲的年輕學者譯出,著實不簡單。

如果你真的希望能擺脫主日學那種黑白分明的理解,真的盼望能從經文中有不同層面的思維,真的願意面對來自不同文化的閱讀挑戰,那麼,你真的應該去買這本書!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士師記...


原以為這一類冷門的議題,
只是給自己一個休息的空間,
同時也藉此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
試著用稍微簡單的方式,
解釋與述說自己所讀、所念的內容。

沒想到這麼多人有興趣,
真是令我有點意外!
好吧!既然大家有著共同的旨趣,
那麼我就想辦法多擺一點,
畢竟士師記的豐富,還真的挖不完哩!

士師記研究Ⅲ


編輯批判(Redaction Studies)

視士師記為一本文學的集成(a composite piece of literature),或一本由沒有關連的故事群所編集而成的文集(a collection of unrelated stories),是目前學界普遍的共識,就連SBL這麼重要的聖經學術研討會,都特意成立一個研討會場來單獨處理此議題。 其實這個面向真的滿複雜,本文只能簡單做點介紹。

一般來說,學者大多同意屬於前先知書的士師記,是歸編於申命記式歷史(Deuteronomistic History,簡稱DH),編輯的時間大概在王國晚期或者被擄的早期。編輯過程不僅牽涉到神學或政治影響下的編輯決定(editorial decisions based on a theological or political agenda),還有藉由插入的細節與故事元素所提供的一種連續性或者整體性的意識。而申命記式歷史的史家(Deuteronomistic Historian)則往往被使用來稱呼那位(些)士師記編輯者,意思是以申命記作為寫作評判依據的編輯者。

就申命記式歷史來說,士師記的經文背景被設定在那段進迦南後的動亂時期,並結束於猶大王朝的晚期,亦即是那段百姓們被放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時候。基本上,此一申命記式歷史的寫作,可說是種對於奠基於與雅威立約的以色列價值與制度的重新定義(a redefinition of Israelite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若再進一步從論述的意識型態來看,這其中不僅對北國反動的政治性論述(political polemic against the northern kingdom)被嵌進文本裡,同時將理想化的猶大王朝過度誇張的辯護(an exaggerated justification for the idealized monarchy in Judah)也被呈現了出來。

最主要的申命記式歷史論述可參考Martin Noth: Noth, Martin. The Deuteronomistic History. JSOTSup 15. Sheffield, Eng.: JSOT, 1981.

從申命記式歷史著手,依據敘事批判的進路討論的重要著作是Polzin一式三組的作品。其中與士師記有關的則是第一本Moses and the Deuteronomistic,不僅資料豐富,處理的手法也相當有意思,特別是將歷史面向的研究與文學處理做結合的這個角度,令人欽佩!
Polzin, Robert. Moses and the Deuteronomistic: A Literary Study of the Deuteronomistic History. Part One: Deuteronomy, Joshua, Judges. New York: Seabury, 1980.

另外一本也相當不錯的是Halpern的: Halpern, Baruch. The First Historians: The Hebrew Bible and History.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8.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士師記研究Ⅱ


文學研究(Literary Studied)

「聖經作為文學」的運動大概是始於1970年代--以Robert Alter的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為代表(已有中譯本,天道出版),開啟了多元的文學研究世界,而本文礙於篇幅,將只簡單介紹幾本文學範疇的研究。

首先要介紹的是從結構性的研究進路來處理士師記之敘事意涵的Webb。對Webb來說,他嘗試要做的是去解釋存在於文本裡的角色互動,以及在可能的歷史脈絡之外的情節發展。換言之,Webb的處理雖是結構性的,但卻更接近敘事批判(Narrative Criticism)的進路;不被歷史的重新建構所侷限,反倒在文本的敘事世界裡獲得更寬廣的視域,這也是文學研究所帶來的嶄新聖經視域。
Webb, Barry G. The Book of Judges: An Integrated Reading. Sheffield, Eng.: JSOT, 1987.

其次,以精細的修辭分析作為研究理路的則是O’Connell。一看到Brill這間出版社,大概可以猜到本書單價不便宜。的確,這本書在Amazon定價是323元,打完折後是209元,連二手書都近乎200元(原價合台幣大概一萬多元,二手書則是六千多元,真是高貴的一本書)。O’Connell將修辭定義為:the ideological purpose or agenda of the Judges compiler/redactor with respect to the implied readers of the book。意思是說,士師記(隱含的)編輯者欲傳遞與本書之隱含讀者的意識型態意圖或欲討論的議題。因此,他分辨並處理故事中所呈現的形式結構與類型,找出那些編輯者所意欲傳遞的訊息與意圖—to endorse a divinely appointed Judahite King.
Connell, Robert H. O’. The Rhetoric of the Book of Judges. VTSup 63. Leiden, Neth.: Brill, 1996.

另外,存在於文學範疇,但走的卻是後現代釋義路線的是Marais。他將表達(representation)視為一種關連性觀念(relational concept),是介於文本(text)與現實(reality)之間的一種指示性關係(indicative),亦即是透過語言(language)、語意(semiotics)、說故事的書寫協定(the writing conventions of storytelling)、文學類型(literary genres)等這一類的的中介因素進行傳遞(mediated)。簡單來說,意義是經中介而由文本傳遞於現實,也可以說意義於中介的導向下,由文本被傳遞予讀者。在士師記的處理上,他將並列(juxtaposition)視為敘事體的主要協定(principal convention),藉著角色、場景與動作的並列來展現現實的意涵(sense of reality)
Marais, Jacobus. Representa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Narrative Texts. Leiden, Neth.: Brill, 1998.

另一位後現代路線的是Brettler,他採取一個比較折衷的路線(eclectic approach),透過他稱為文學歷史性的方法(Literary-Historical Method),讓這些不能並存的進路(Competing Method)能夠一同運作,藉此提供一種整合的詮釋(a sort of synthesis of interpretation)。這樣的作法使得Brettler能將士師記視為一個整體來分析,而非一個又一個的單元故事。
Brettler, Marc. The Book of Judg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當然還有許多很棒的文學進路作品,但這幾個應該算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也是Matthews所提供的主要書單。刻意將英文一併附上的原因,是希望讀者針對詞彙上的問題能不吝指教。

俗世中的上帝


作基督徒的難處
作為一位基督徒到底是簡單還是困難?這個問題似乎本身就不太好回答,例如:善意的謊言可以說嗎?如果這個善意的謊言關係著一個人的性命,該怎麼辦?而惡意的實話可以說嗎?如果這個惡意的實話關係著自己的前途、甚至自己的性命,該怎麼辦?

俗世中的上帝與生活中的信仰
顯然,要作一位符合信仰規條的基督徒,可能不真的那麼簡單,他必須隨時去面對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信仰的挑戰!但生活中有沒有哪些部分是可以與信仰切割的呢?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說過一個觀念:神聖和世俗的分別!不是地點的關係,也不是事工的分別,單單是在於信心!意思是說不是讀聖經、來教會就代表著神聖,吃飯、工作便是世俗,而是當我們學習用信心來領受的時候,吃飯、工作也是很神聖的事情!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信仰的一部份。因此剛剛這些問題之所以會是問題的原因,正是由於我們在信仰中生活,並且我們的上帝就是俗世中的上帝!祂不是坐在天上,袖手旁觀的上帝,祂乃是與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甚至這塊土地、這個社會都有著親密關係的上帝。為此,我們的信仰也應該是實際、能夠真實展現於生活的信仰!

信仰下的抉擇
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基督徒最感艱辛的事情,就是在生活中作出適切的決定!亦即到底怎麼作才合於信仰?才是對的?有沒有一套可以以之為評判的準繩?二十年前,美麗島事件發生,正當很多黨外人士被抓,情勢萬分危急的時候,高俊明牧師決定幫助當時已受通緝的施明德先生。他在回憶錄中指出,他並非不清楚這其間的危險,也深切知道這違反了當時的法律,然而在禱告的過程中,他深刻體認只有和被壓迫的人站在一起,為著受苦的人來捨命,才是基督徒應該展現的信仰。不過,從聖經的律法來看,高牧師犯了不少的誡命:包括說謊話、作假見證、因著下監無法孝順父母等等,可是大家都認同高牧師這樣的作法,甚至認為這是基督徒的楷模,為什麼?

處境化的信仰判斷
其實這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提起的觀念:無論作什麼事情,都要為著榮耀上帝來作,而且所做的,還要能夠益於眾人!用華語來說,就是「榮神益人」。這是一種處境化的判斷,依據當時的個別情形,做出個別的處理方式!因此回頭看高牧師的這個例子時,我們要學習從他特別的情境下去看:當時高牧師面對施明德先生的事件,若沒有幫忙,雖然可以保護自己的生命,可以繼續孝順父母,但這樣的作法明顯衝擊著「愛厝邊親像自己」的信仰原則,再來,高牧師擔任總會的總幹事,代表著台灣長老教會,在他被抓走後,若能照實講,當然可以維護信仰上的清白—沒有說謊!不過卻可能會讓更多的人遭受不公義的迫害。所以整體看起來,高牧師的處理雖然明顯和信仰原則有衝突,但他的決定確實有把握住信仰的核心精神,就是「榮耀上帝,益於眾人」!

生命所承擔的決定
在現今越來越複雜的社會,已經很難將信仰的界線劃的清楚!我們沒有辦法寫出一份標準的規定,說這樣可以,那樣不可以!我們所可以作的,僅只是將信仰的精神~「榮耀上帝,益於眾人」把握住,用生命來承擔所做出來的決定!或許這個決定會讓自己受傷,甚至會影響自己未來的前途,但我們相信,這個決定必然是平安的決定!(06.07.30)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即將來臨的冷冽寒冬...


這種廣告最近頻繁地出現,
每每經過,心頭都一陣酸!

我們家前面的這條街道,本來是成衣匯集地,
即便沒有五分埔的規模,卻仍是主要集散地,
但近幾年來,一間又一間地掛起這種廣告,
人潮也由年節期間的壅塞,逐漸變為冷清!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國製品猖狂的結果;
台灣成衣擋不住中國低價傾銷,
加上政府政策反覆、管制鬆散,
還有最近經濟不景氣的推波助瀾,
上游廠商不斷外移,大盤被迫轉換購衣來源,
零售商不敢大舉買進,消費者也不敢大量消費!

其實,這種現象不只存在我們長明成衣街,
大連的皮鞋街、建國電腦市場等等也都如此,
如果政府再無法提出有效政策,
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特色商家將逐一消失!

醒醒吧!該出聲的時候,請勇敢出聲,
時機一過,可能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了!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這不是真的!


你真的相信只有少數人不歡迎張銘清前來台灣嗎?
你真的相信有線無線電視台對張氏來台的評論嗎?
你真的相信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此行只為學術嗎?

我不懂為何如此囂張的張副會長竟然還有這麼多人擁戴,你看看他晚上發表談話時的嘴臉,橫眉豎眼,一副吃台灣人夠夠的樣子,還說什麼「少數人的暴力行為」,真的只有少數人反對嗎?我不這麼認為!當然,比較他之前在中國公開場合的談話,這次的確溫和許多,但,作為被中國食品、工業、飛彈所毒害、威脅的台灣人,你真的吞得下這口氣嗎?

他的確是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但他的專長卻清清楚楚的寫著:「一國兩制新聞學」!好樣的,南藝大的研討會請一個專搞統戰的院長來還有什麼好講的?真的是學術嗎?我不認為!你看他一早出門前說過什麼?擺明了是衝著台灣來的,偏偏馬區長沒說一句話,行政院、總統府急著出面撇清、譴責,而聯合報、TVBS、中天等特定媒體則迅速隨之起舞,這是什麼國家啊?

人家都來到這裡嗆聲了,我們畏畏縮縮的談著待客之道?他們的毒奶粉呢?飛彈呢?有形無形的官方威脅呢?國際社會上的惡意阻撓呢?為什麼我們要在自己的土地上被踐踏?連TVBS的記者訪問王定宇時,竟還說:這些「不請自來」的群眾...哪有什麼不請自來的群眾,我們的公園、古蹟,誰不能來?反而要問的是,為何連路邊的行人都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真是過街老鼠!

不要再被小台北的媒體洗腦,我們不是張銘清口中的暴民,拿著幾千顆飛彈對著我們的才是!我們不是一小撮偏激份子,那些拿著中國放大鏡看著台灣現象的媒體、名嘴才是!

請醒一醒,不要被媒體綁架,台灣人本來就應該站出來發表意見,拳腳暴力雖然不好,但被扭曲的影像與言論,難道就不是暴力嗎?透過世界性轉播工具所進行的錯謬解讀,難道不更殘忍嗎?

醒一醒吧!這不是真的!跑馬燈、標題,都是以聳動取勝,為的是收視率、為的是議題的熱度、為的是新聞的勁爆,你以為這是真的嗎?還記得「楚門世界」嗎?勇敢突破布景吧!外面的世界才是真的,不要輕易相信螢幕下的假象,唯有批判性的接受,台灣才有脫離病態媒體操控的可能!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台灣的明天加油!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士師記研究Ⅰ


關於士師記相關註釋,可能需要分幾次擺上來,這次先就一般概論式的註釋(General Commentary)做簡單介紹。

較為早期的資料,但仍具有參考價值:
George F. Moor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Judges, ICC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895).
K. Budde, Das Buch der Richter, KHCAT (Freiburg, Ger.: Ragoczy, 1897).
G. A. Cooke, Judges, CB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 1913).

1960到1980年代的作品,展現了更為豐富與可靠的研究,例如Boling的這本Judge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其實AB系列的書一直都相當有水準,也是學術寫作的重要參考書目,而Boling在這部經典作品中所展現對於語言學的洞見,至今仍頗受學者肯定。特別他對於申命記式歷史(Deuteronomistic)的編輯立場,目前還被相當多的學者所接受。此外,這本書所羅列關於歐陸學者的書目,對於讀者來說非常有幫助,特別是德國學術作品(German Academy)與早期近東文本(Near Eastern text)的蒐集。
Robert Boling, Judge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B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5).

現代的作品方面,主要是Schneider的這本Judges。她相當大的貢獻是在於提出「敗壞過程」(Degenerative Progression)這一個主題。Schneider從每一個故事所呈現社會的敗壞與約的違逆,建構出一種螺旋狀下降的發展趨勢(Downward Spiral)。她也相當有技巧地指出在許多故事中所使用的反諷(Irony),並且將故事中的事件連結於早期以色列的社會(social World of ancient Israel)。

Tammi J. Schneider, Judges, Berit Olam (Collegeville, Minn.: Liturgical, 2000).

另一個類似進路的研究是Interpretation系列的士師記註釋,眾所周知,這個系列的書籍淺顯易懂,對於講章預備非常有幫助,而McCann這本Judges則還兼顧了學術的洞見,非常難得。
Clint McCann, Judges,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John Knox, 2002)

而對於經文與讀者採取歷時性(Diachronic)與編輯性(Redactional)的探究角度則是Amit的作品,不是很厚,卻要價不斐:
Yairah Amit, The Book of Judges: The Art of Editing (Leiden, Neth.: Brill, 1999).

以文學處理手法為進路,但只處理了上半部的是:
Barnabas Lindars, Judges 1-5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5)

其他重要的還有:
C. F. Burney, The Book of Judges, 2nd ed. (London: Rivingtons, 1920).
Arthur Cundall, Judge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Leicester, Eng.: InterVarsity, 1968).
John Gray, Joshua, Judges, Ruth,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86).
E. John Hamlin, Judges: At Risk in the Promised Land,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90).
A. D. H. Mayes, Judges (Sheffield, Eng.: JSOT, 1985).

下次再來介紹從文學著手的士師記研究。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台灣的景氣啊!


台灣的景氣,什麼時候才會復甦呢?
其實檳榔攤的林立最能充分說明景氣狀況!
以前,景氣好的時候,檳榔攤一間接著一間開張,
而且一間比一間的裝潢還誇張、還華麗,
就連裡面站櫃的妙齡女郎都比誰的用品名貴!
現在,你大概不容易看到太多連開的攤位,
原本幾步路就一家的盛況已經不再,
取而代之的一大堆的「出租」、「出售」!
這是幸或不幸呢?
或許不一樣的位置會帶來不一樣的解讀,
但任何解讀都無法規避的是...人民生活真的很苦!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請加油,牧師!


如果不會主持婚禮,請偷偷去惡補,
不要因為什麼都不會,就拒絕會友的期待。

結婚一輩子就這麼一次,
只要程序上不要太過於誇張或背離,
有什麼理由去否定新人的禮拜設計呢?
甚至連討論都不被許可,太強勢了點吧?

真是搞不懂現在牧師們的想法,
才短短半年不到,已經兩對新人慘遭這種毒手!

上次那位在嘉義,這次在高雄,
兩次牧師所持的理由都不一樣,
但結果同樣是「我說了算」!

再這樣下去,
我還真為那些還未嫁娶的弟兄姊妹煩惱,
畢竟,照著現在神學院的培育狀況,
未來這樣的牧師只會多,不會少哩!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關於士師記的註釋


最近開始整理士師記的相關資料,發現Matthews的Judges & Ruth寫的簡潔扼要,參考書目的蒐集也都具有相當代表性,值得推薦給有心鑽研者一同享用。

這本Judges & Ruth是屬於Cambridge所出的The New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系列。其實當初出版於1960-1970年的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本已相當有名,現在重新整合新的方法與進路的這一套新書,更是精彩。它除了整合希伯來聖經與基督徒聖經,嘗試提供一個較為寬廣的討論空間外,也給予讀者可以挖掘的管道--不同進路的參考書籍與文章目錄。

就士師記來說,Matthews便從文學分析(Literary Analysis)、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sis)與人類學分析(Archaeological Analysis)的角度進行整體性的介紹。接著,他提供了概論式的註釋(Commentaries on Judges)、文學研究(Literary Studies)、編輯研究(Redaction Studies)、婦女研究(Feminist Studies)、社會文化與人類學研究(Social World and Archaeologycal Studies)、社會科學研究(Social Scientific Studies)、歷史批判研究(Historical-Criticial Studies)以及其他相關的研究。事實上,光針對這些研究所羅列的參考書目與簡短書評,就已相當令人興奮,更不用說後面文本的處理。 或許,如果有時間,我會試著將部分內容放上來...

amazon的網頁資訊:
Amazon.com: Judges and Ruth (New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Victor H. Matthews: Books

不懂!


那天在日月潭的孔雀園看到這個標示:
領牌2007年,但年份卻是1998年,
有誰可以告訴我,這是什麼意思?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為什麼是我


經文:列王記上19:11-18

面對信仰,我們曾否有過如此感受:為上帝努力打拼,卻極少獲得祂的回應,甚或不順遂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事實上,這樣的感受正是先知以利亞在此的體會!

當時,以色列南北國分裂,北國接連出現多位偏離信仰的君王,包括這裡提及的亞哈王與耶洗別王后,他們不僅築了巴力的祭壇,也刻了亞舍拉的像。表面看來,亞哈王似乎極其可怕,然而真正擁有龐大影響力又心狠手辣的卻是耶洗別,連亞哈王都只能言聽計從。

就在此時,上帝呼召以利亞去向亞哈王警告:「你所做的壞事,將讓這個地方在未來幾年內,都不再下雨」。以利亞個性憨直,直接跑去面告,導致亞哈王派人追殺,上帝便將以利亞藏匿。

三年後,以利亞在迦密山和亞哈王的先知們鬥法,他維持憨直的個性,於四百多位先知的面前,向他們挑戰:「若是誰的上帝可以讓火從天上下來,將祭壇的祭物都燒光,誰的上帝就是真的!」結果不只以利亞的祭物被火燒光,他更帶領群眾將亞哈王的所有先知都殺死!

原本這是場足以撼動王室的勝利,但當耶洗別下達對以利亞的格殺令後,他竟然再次躲起來!剛剛這麼勇敢,帶人殺死四百多位先知的以利亞,這時竟然不再吭聲,還從北國逃到南國去!這是相當奇怪的事情,他逃走的原因如果是怕被人追殺,又怎麼會要求上帝殺他?以利亞到底在想什麼?

以利亞對上帝說:「我為耶和華—萬軍的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棄絕你的約,毀壞你那些壇,用刀殺你那些先知,只剩我一人,他們仍欲取我的生命」。一方面以利亞是相當沮喪的,既感無奈、又覺無力;他這麼拼命,是為以色列人著想,盼望他們可以悔改,結果他們不只沒有醒悟,竟然反過來還想殺他!

另方面,以利亞似乎也是向上帝撒嬌:「上帝啊!我都做到這樣了,你怎麼都沒出聲?」換言之,這時候的以利亞已經是萬念俱灰,面對這種景況,他不想再繼續堅持了,他發現這條路真的不好走,甚至任何的堅持在此刻而言都像傻瓜一般。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處在一種「靈性的低潮」裡,對於信仰幾近完全的頹喪,連上帝要他站到山洞外面來,他都不肯!

這種情境我們多少都曾遇過,有時候是人為因素、有時候是事工因素,使得我們對於教會、對於信仰無力、無奈!怎麼辦?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處方,過了就好!真是這樣嗎?來看看上帝的作法!

當以利亞再一次向上帝埋怨時,祂的作法很簡單:再一次的呼召!也就是通過呼召,讓以利亞清楚瞭解,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仍然是上帝重要的僕人,是祂所命定的先知,他要繼續執行未完的任務!並且在他身旁,祂已經為他作了最好的預備—七千個沒有屈膝的神僕!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在舊約裡,上帝的呼召就是一種肯定,肯定你的存在,肯定你是上帝兒女的身份,亦即上帝的呼召是人存在的基礎!

但如何知道是上帝的呼召?上帝在第12節後面呼召以利亞時是「細又輕」的聲!換言之,上帝的呼召不一定都是轟轟烈烈的,很多時候是很細聲、很輕聲的,而且是通過很平凡的方式來顯現:和人聊天的時候,專心開車的時候,打掃房間的時候等等,這些我們可能不會特別去注意,但卻往往是上帝和我們講話的時候!因此,若我們用心於信仰的追求,必然在不一樣的地方,發現上帝不一樣的引導,甚至會發現:「為什麼是我」這句話,竟然會是另一種的祝福!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等...


這幾個月等候著Stellenbosch University的消息,心情其實相當的不耐,也非常煩躁。

在前年底決定要繼續進修後,便不斷與學校方面聯繫,既是希望能確定學校申請的底線,也期待能透過與教授的溝通,盡早開始相關的研究資料蒐集。

不料,申請的問題在學校認證上浮現了出來!

在交付了相關學歷證明,以及鄧開福老師的推薦信後,神學院部分已經實質地同意了博士課程的申請,甚至指導教授與研究範圍都取得了相當默契,連教授建議的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進修課程都已開始。

原以為自此便能順利地展開博士課程的規劃,偏偏學校方面傳來學歷不予承認的消息。因為這是存在於一般大學裡的學院,而非我們熟悉的獨立神學院,依據他們的規定,學歷上只能承認到東海大學的學位,台灣神學院與東南亞神學院並不在認可範圍,故必須補修學位!

換句話說,我必須重新取得M.Div與M.Th的學位,才能正式進入Ph.D...

天啊!何等殘酷的事情!六年的學習一筆勾消!!

為此,我們積極與學校方面洽談,除了請鄭仰恩老師寄台灣這邊的學校資料過去,也拜託鄧開福老師運用他的人脈來協助,畢竟他是畢業的校友,對於學校與神學院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熟悉,甚至連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Choon-Leong Seow都出面證明了台灣神學院與東南亞神學院的存在!

於是,神學院方面答應會繼續與學校溝通,原則上仍無法直接銜接Ph.D,但能採取承認學分的方式,直接以論文與口試來協助我取得M.Th的學位,再接著攻讀Ph.D。並且,這份M.Th的論文可以成為Ph.D的前置作業。換言之,我雖必須再取得一個M.Th的學位,但因著與Ph.D的連結,實質上等同於直接攻讀Ph.D。這樣的結果是好的,畢竟以我目前的實力,的確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若能藉此把基本功再練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可是,問題來了!這是神學院單方面的考量,學校方面同不同意必須等到十一月六日開會決定!也就是說,我還要等到十一月七日才能知道南非行是否可行!

真是一條崎嶇的路!原本進神學院的目的僅僅是:畢業、牧會。沒想到上帝開了東南亞神學院的路,接著,又給了南非進修的異象。但現在,這似乎又成了一條若隱若現的路!其實,說真的,出去是痛苦的,因為那邊的訓練素以嚴格著稱,他們的大學早已為學生奠下了古典語文的良好基礎,加上神學院相當前衛的思維扎根,我很難想像去了之後會變成怎樣(看看鄧老師恐怖的聖經底子就知道)。相較之下,留下來是幸福的,牧會生活是我比較熟悉的,不管是環境、生涯規劃,都比較容易適應。但依據我的經驗,上帝的帶領永遠在我的想像之外,永遠有新鮮事!

好吧!我換個角度想,如果上帝你真的要我們出去,卻又是在不承認東南亞學位的情況下出去,我只好將其認知為:東南亞的訓練搆不上您的期待,硬是要我們重新來過!雖然明知道這是安慰劑,但對於煎熬等待的我們來說,著實甘甜啊!

如果您願意,請您為我們禱告,真的不知道會往哪裡去,但我們學習順服!能做的都做了,能努力的也都盡力了,剩下的,只能等候上帝的帶領!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放過她,好嗎?


有病的是媒體不是我(陳幸妤)

比起其他更吐血的名嘴,陳立宏在其中我想還可稱之為「清流」,但是他一直以來主張要我休息,不要理會媒體的主張,我卻無法認同,有病的是台灣的媒體,不是我個人,為了躲避一群已經瘋狂,不論是非,每天編故事的新聞媒體,而要一個認真上班的老百姓「休息」就好了,這豈不是是非顛倒、黑白不分,若此論述合理,豈不是可要求所有善良百姓都該休息在家中,以防遇到強盜或是強姦犯?

以往有記者假扮病人的朋友,來我診所用針孔偷拍以得到獨家,也曾多次闖入屬於私人領域的診所、地下停車場只為圍堵我,而因為我的診所位於一樓,媒體的攝影機隔著診所透明的落地窗,在我上班時間八個小時,十幾台攝影機貼著玻璃,無視裡面上班的其他醫生、診所小姐、等候的病人的抗議,連我們進出洗手間的畫面都絲毫不放過,我相信沒有人可以忍受如此的對待吧!如果我該為媒體的失控行徑休息,那更該去好好上課,學習如何做個公正客觀、有涵養的媒體人的該是天天守候在我門外的記者吧?

更別提連我帶小孩去超市買菜都可成大獨家,那是否我連超市都不該去了呢?更別提那天蘋果的記者口口聲聲說會把小孩打馬賽克,結果呢?我的三個兒子去幼稚園也都被跟拍,那是否我也該讓他們休息一陣子,以防媒體看到扁家的人又「抓狂」起來,以往我也曾試過出國躲媒體,結果我發現只有馬唯中在美國,記者會找不到,不論我去東京,記者就在飯店大廳天天堵我,我去洛杉磯,記者在我親戚家門口,整日對著屋內拍,把我兒子嚇到晚上睡不著覺,紐約那次更是瘋狂,記者在高速公路上飛車追逐…。如果我真該休息一陣子,那我才真是會被關在家中直到發瘋,因為這不會是半年一年的問題,而是只要有一天我還活著,就算不上班,只要我出門就是會被跟拍,否則郭台銘的老婆為何多次被記者追到哭?她有做錯什麼?她有上班嗎?

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的兒女是可悲,尤其是綠營的政治人物,我九歲時我媽媽政治車禍才出院半年,我爸爸就被抓去關了,當時我每天牽著六歲的弟弟去羅媽媽家吃飯,再端一個盤子把我媽媽的飯拿回家,當時雖然有老師、有同學罵我,不跟我玩,我還是可以名列前茅,我可以有今天的成績,不是任何政治黑牢、政治車禍可以阻撓我的,過去如此,未來也是如此,我不需要陳立宏你的同情,如果你看不慣我的言行,你大可在政論節目上批評,那是你的工作,但是當一個牙醫師也是我的工作。和我爸同是蓬萊島案的黃天福的女兒在幾年前自殺死了,我至今想到她的遺言「我不能再快樂了」都感到心痛不已,我只在這誠摯的希望,即使日子再不快樂,都要勇敢、tough的活下去。(轉載自由時報之讀者投書)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最壞的時候,最好的選擇


約翰福音21:1-14

現在的宗教越走越近,彼此之間的語彙—平安、感恩等等,似乎已經無法像過去一般地呈現出宗教的特徵,而特殊的配備,例如早期信徒常使用的聖經袋,也漸漸失去原有的意涵,甚至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連見證的內容都大同小異:不外乎是遭遇苦難,而神(明)降臨搭救。於是宗教學者John Hick便提出「殊途同歸」的看法,認為宗教都有著同樣的本質,其背後的上帝都是同一位,故而心存善念、做好事、講好話,便能獲得福氣及拯救。

然而,為抗拒這樣的講法,部分基督徒便回頭尋找十八世紀名佈道家Edwards的講章,尤其是關於地獄的描繪:

「上帝會將你這個不信的人抓著,吊在地獄的火爐上面,就親像抓一隻蜘蛛或是骯髒的蟲在火的上面烤。上帝對你這個不信的人是非常的怨恨,在祂的眼中,你連丟進火裡都不值。」
他們盼望藉著恐嚇,能使人害怕而歸信基督。但我們要問,這真的是上帝的意思嗎?況且上帝真像他所描述得如此恐怖嗎?答案是否定的!聖經絕沒有恐嚇的企圖,只是排除了這個方法後,我們該怎樣來面對基督教信仰呢?真像John Hick所說,每一個宗教都一樣?故而我們要從約翰的記載來一同思考,到底信耶穌有何意義?

嚴格來說,約翰的記載是耶穌復活後第三次與門徒的見面;第一次是在20章19節,門徒因害怕猶太人的逼迫,聚會時緊閉門窗,但耶穌竟忽然出現在他們中間;第二次則是為著多疑的多馬,再一次顯現於門徒面前。照理說,前兩次的會面相當合情合理,但第三次便顯得累贅,若說是為了交代遺言,兩次顯現應已足夠,何需要第三次?的確,約翰會在此記錄第三次顯現,是有其特殊目的。

我們曉得約翰的寫作有很大的部分是為了回應當時的教會問題,而我們也可以想像,當時的教會可能正面臨著某一嚴重問題,導致約翰必須藉著這樣的故事來做回應。只是這問題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耶穌身份的問題,亦即復活的基督和我們的關係。

其實復活這個議題是信徒比較容易忽略的一環,大概除了復活節,會用紀念的方式稍微慶祝以外,其他時間並不會刻意去思考復活的意義,或者復活與自己的關係,而這便是約翰再一次提起的原因—復活已經越來越模糊。我們回頭仔細來看約翰的故事;這些門徒為了生活,回去捕魚,但整夜都沒有收穫。

注意呦!這正是約翰這段記載的重點—整夜都沒有收穫。多數人都會期待,信耶穌之後生活會跟著改善,諸如身體會越來越健康、薪資會越來越高漲、事業會越來越順利等等。然而真是如此嗎?顯然答案並非那麼肯定,因為這不是上帝應允的重點!

我們看看彼得與這群門徒,在基督離開後,為了生活再一次重操舊業,結果卻一無所獲。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旁邊正好有些舊識的漁夫在捕魚,他們會不會笑著說:你們不是跟隨耶穌嗎?為什麼都抓不到魚?同樣的場景若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許問題會是:你們不是信耶穌嗎?為什麼祂都沒保佑你們賺大錢?
的確,信耶穌好像沒有什麼利益可圖,那麼我為何要信?因著盼望!就是一個永不失落的盼望,讓我們的信仰有了價值!換言之,基督信仰只有在最艱困的時候,才真能展現祂的價值!

希伯來書第四章15節指出,「咱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體諒咱的軟弱,他也曾凡事遇到試探,和咱相同,只是他不犯罪。」意思是說耶穌因著復活,展現了永恆的價值,也凸顯了祂獨一無二的地位;祂既道成肉身,便能瞭解我們的難處,體諒我們的需要,察覺我們的缺乏,並且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們的罪過,這樣的永活基督是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差別。從上帝來的盼望,是因著上帝主動地親近人,主動地挽回失落羊群,所以即便我們無法預料、無法籌畫,上帝都已經預備、已經安排。

「最壞的時候,最好的選擇」,「你要努力,我會加油」;這雖是「愛樂」近期主打的廣告詞,但仔細想想,這不正好是我們信仰的標準寫照?~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我仍要因耶和華歡欣,因祂是我的力量!(2007.09.30)

有良心的牙醫師


我一直很怕看牙醫,
不是怕痛,而是怕被坑!

從小牙齒就不是很好,
當然,懶得刷牙是原因之一,
還記得小時候常常含著巧克力睡覺,
也難怪牙齒會這樣坑坑洞洞的。

去台北唸書的這幾年,
我竭盡所能的迴避去看牙醫,
即便那幾間有名的牙科診所:X國、X維,
無論裝潢或醫師資歷都幾近六星級,
但醫師的狠勁,卻著實讓我心有餘悸。

這些留美醫師,每每在洗過牙後,
(因為洗牙可以再賺一次診療費),
便直接告訴我,這牙齒必須根管治療,
甚至語帶威脅地說:若不趕快進行,會有危險。

一開始不懂,傻傻地讓他探勘,
結果,他一次竟給我處理兩顆,
然後「貼心」地告訴我,
根管治療後必須裝置牙套,一顆大概一萬多...

嚇得我連忙上網詢價,
還四處打聽相關訊息,
幸好,在學校職員的介紹下,
給了一名相當有醫德的醫師處理,省了不少。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根據健保給付的規定,
一顆牙齒在一定時間內不能重複診斷,
所以與其補了半天沒收入,
倒不如直接下殺根管,還可賺賺牙套的暴利!

自此,我真的相信,牙醫師必須有人介紹才行,
而且最好是自己親人的切身經驗才準。

今天早上去看了先前熟悉的牙科診所,
果然不一樣!

手法相當輕巧、專業(以多年的就診經驗來說),
不會大棘棘的就給你挖下去,讓小洞變大洞,
也不會刻意給你來個「根管」,
真的是非常值得推薦的牙醫。
這間位於青年路與仁愛路口的診所叫「中一牙醫」
裡面有兩位醫師,是夫妻檔喔!

當初是帶著家扶中心的孩子去看牙醫,
才知道原來有這麼一間好診所,
對於孩子的耐心與親切,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再說一次,真的是很棒的牙醫喔!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關於FDA的三聚氰氨標準


還好,網友們將FDA新聞稿給挖了出來,
替我們澄清了被媒體壟斷後的錯誤訊息:

三聚氰氨並非以2.5ppm為下架標準,
而是只要含有三聚氰氨者,一律不准販售。

原文如下:
In food products other than infant formula, the FDA concludes that levels of melamine and melamine-related compounds below 2.5 parts per million (ppm) do not raise concerns. This conclusion assumes a worst case exposure scenario in which 50% of the diet is contaminated at this level, and applies a 10-fold safety factor to the 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 to account for any uncertainties. The TDI is an estimate of the maximum amount of an agent to which an individual could be exposed on a daily basis over the course of a lifetime without an appreciable health risk.

FDA continues to screen products, collaborate with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their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monitor reports of contamination from international sources to help ensure that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products from foreign sources are examined if import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 If products are adulterated because they contain melamine and/or a melamine-related compound, the agency will take appropriate actions to prevent the products from entering commerce.

當然,微量的三聚氰氨似乎早已存在於多數的食物或熱食包裝中,但普遍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反倒應以進一步排除有毒物質作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信仰中的三聚氰氨


吵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氨,
至今標準仍未定調!

2.5ppm,是行政院的共識,
也是衛生署長下台的原因;
行政院方面的專家認為,
三聚氰氨摒除人工添加的因素不說,
其實早已經由塑料容器所釋出,
再加上儀器精密度的限制,
所以2.5ppm是不能說的秘密。

質言之,
2.5ppm就是檢出與無檢出的門檻。

但,對我們這些非專家的人來說,
門檻應該意味著安全的標準,
可是2.4ppm就真的安全嗎?

或許比較貼切的說法是,
2.5ppm是危險的委婉表達,
正如「抽煙勿過量」一樣!

因此,我們希望,
「無檢出」不要僅僅以2.5ppm劃地自限,
而是以「不惜動搖國本」的方向,
從可能釋出的塑料容器,
到刻意且惡意的人工添加, 一舉殲滅!

難嗎?很難!
光看「調查團」瞬間變身「專家團」,
就已不言可喻...

那信仰呢?
信仰有沒有可能摻雜著三聚氰氨?
若有,是價格偏高的純三聚氰氨?
還是東拼西湊的劣質三聚氰氨?
是人工添加?抑或環境使然?

你的標準在哪?
零檢出?
2.5ppm?

甚至,你的儀器是什麼?
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法(LC-MS╱MS)?
高效能液相層析法(HPLC)?
還是氣相層析質譜法(GC-MS)?

更重要的是,
你願意調查嗎?
願意下架嗎?
願意全然換新嗎?

信仰中的三聚氰氨,
考驗著我們的信仰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