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淺談聖經的文學研究
你是誰?
Martin Niemöller的詩
Als die Nazis die Kommunisten holten,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Kommunist.
當納粹抓共產黨時,我沉默了;反正我不是共產黨。
Als sie die Sozialdemokraten einsperr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Sozialdemokrat.
當社會民主黨被關時,我沉默了;反正我不是社民黨。
Als sie die Gewerkschafter holten, habe ich nicht protestiert; ich war ja kein Gewerkschafter.
當工會幹部被抓時,我沒抗議;反正我不是工會幹部。
Als sie die Juden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Jude.
當猶太人被抓時,我沉默了;反正我不是猶太人。
Als sie mich holten, gab es keinen mehr, der protestieren konnte.
當我被抓時,已經沒有人可以為我抗議。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為何不堵?
焠煉的黎明
乾脆宣佈戒嚴算了!
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一粒麥子
當耶穌復活升天後,聖靈在使徒身上大大動工,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生命,更使福音工作產生令人訝異的果效。彼得第一次講道,就有三千人信主,探訪時,上帝又通過聖靈的運行,使多人的病痛得著醫治,為此又有五千人信主。後來雖然遭陷被抓下監,但上帝仍引領他們離開,讓使徒們更加放膽傳講福音,眾人也因此大大增加,因為親眼看見上帝作為臨到自己身上。
有人問,上帝為何不出手搭救司提反?既然彼得與約翰都救了,為何單單不救司提反?多年的神學學習與信仰反省,讓我必須承認,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特別是關乎對上帝的認識。著名神學家安瑟倫曾說過一句話:信仰尋求理解。意思是說,我先相信了,才能在信心中追尋瞭解。因此,司提反若沒有遇害,教會是否會有更好的發展?我們無法推測,然而我們必須一起來想想,為何司提反會遇害?作為第一位遇害的基督徒,原因到底為何?影響又是什麼?
嚴格來說,司提反的遇害並非因為他的行為或者謀略,單單是他對整個教會體制的批判!他嚴厲地指出他們的問題:你們說我不尊敬上帝,也不遵守律法傳統,其實最不聽話的就是你們了!對當時多數猶太人而言,建築物是相當重要的,故而聖殿成為敬拜的唯一場所,因為這是上帝的居所,是上帝設立寶座的地方。所以聖殿的神聖,不允許任何的冒犯、褻瀆、侮辱,甚至是污衊。
這樣的說法,猶太人非常不能接受,因為這是恐怖的改變,既牽涉神聖的建築物,也影響長期對於律法的理解。先前,耶穌便是被套上此一罪名強加起訴,現在,司提反又再一次被以此入罪,遭亂石砸死。事實上,傳統往往意味著一種權威,而於時間序列裡逐漸轉為強勢的意識型態。這是歷史中屢見不鮮的現象,但卻不應視為應然。注重傳統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惟將傳統絕對化,或提高至不可質疑的地步,則為不該。
逐漸黯淡的台灣...
要去南非,大家紛紛告訴我,南非治安不好喔!危險喔!要小心喔!但今天王定宇事件發生後,我不認為台灣比較安全。
以前,有人拿紅墨水潑李前總統,有人動腳踹陳前總統,都以司法定調--公不公平自在人心,畢竟是以司法為底線,而拿著牌子大聲嗆聲,在幾年來的台灣更是司空見慣。可是現在呢?黑道公然表態要幹掉與自己立場不一的人,甚至還需要另一位黑道以同樣手法進行談判,並且大刺刺地邀請電視媒體來專訪,這是什麼國家?
推薦:《獅子蜜》
作者David Grossman是以色列當代著名的作家,敏銳於政治時事的解讀,而對於以色列文化的深刻體認,則成了他作品內深邃洞見的基石。不過,最不容易的是,他的作品可讀性非常的高,你會有一口氣讀完的強烈慾望。
若仔細觀察他的作品可以發現,他的閱讀處理手法相當高竿,不僅嫻熟於敘事的批判法,能站在猶太基礎的閱讀觀點進行情節、人物的多重角度分析,連結構與解構主義這一類進路都揮灑自如。不可否認的,當代有很多人都以這種多元閱讀自傲,然而能行雲流水的將這些包含釋義、詮釋在內的多層意涵做出整合性的解釋者,真是鳳毛麟角。
此外,這本書的另一個優點是譯文相當流暢。這實在非常不容易,要知道這本書的翻譯是直接譯自現代希伯來文,加上作者用了不少古典希伯來文的文字遊戲概念,能由這麼一位未滿30歲的年輕學者譯出,著實不簡單。
如果你真的希望能擺脫主日學那種黑白分明的理解,真的盼望能從經文中有不同層面的思維,真的願意面對來自不同文化的閱讀挑戰,那麼,你真的應該去買這本書!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士師記研究Ⅲ
視士師記為一本文學的集成(a composite piece of literature),或一本由沒有關連的故事群所編集而成的文集(a collection of unrelated stories),是目前學界普遍的共識,就連SBL這麼重要的聖經學術研討會,都特意成立一個研討會場來單獨處理此議題。 其實這個面向真的滿複雜,本文只能簡單做點介紹。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士師記研究Ⅱ
「聖經作為文學」的運動大概是始於1970年代--以Robert Alter的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為代表(已有中譯本,天道出版),開啟了多元的文學研究世界,而本文礙於篇幅,將只簡單介紹幾本文學範疇的研究。
首先要介紹的是從結構性的研究進路來處理士師記之敘事意涵的Webb。對Webb來說,他嘗試要做的是去解釋存在於文本裡的角色互動,以及在可能的歷史脈絡之外的情節發展。換言之,Webb的處理雖是結構性的,但卻更接近敘事批判(Narrative Criticism)的進路;不被歷史的重新建構所侷限,反倒在文本的敘事世界裡獲得更寬廣的視域,這也是文學研究所帶來的嶄新聖經視域。
Webb, Barry G. The Book of Judges: An Integrated Reading. Sheffield, Eng.: JSOT, 1987.
其次,以精細的修辭分析作為研究理路的則是O’Connell。一看到Brill這間出版社,大概可以猜到本書單價不便宜。的確,這本書在Amazon定價是323元,打完折後是209元,連二手書都近乎200元(原價合台幣大概一萬多元,二手書則是六千多元,真是高貴的一本書)。O’Connell將修辭定義為:the ideological purpose or agenda of the Judges compiler/redactor with respect to the implied readers of the book。意思是說,士師記(隱含的)編輯者欲傳遞與本書之隱含讀者的意識型態意圖或欲討論的議題。因此,他分辨並處理故事中所呈現的形式結構與類型,找出那些編輯者所意欲傳遞的訊息與意圖—to endorse a divinely appointed Judahite King.
另外,存在於文學範疇,但走的卻是後現代釋義路線的是Marais。他將表達(representation)視為一種關連性觀念(relational concept),是介於文本(text)與現實(reality)之間的一種指示性關係(indicative),亦即是透過語言(language)、語意(semiotics)、說故事的書寫協定(the writing conventions of storytelling)、文學類型(literary genres)等這一類的的中介因素進行傳遞(mediated)。簡單來說,意義是經中介而由文本傳遞於現實,也可以說意義於中介的導向下,由文本被傳遞予讀者。在士師記的處理上,他將並列(juxtaposition)視為敘事體的主要協定(principal convention),藉著角色、場景與動作的並列來展現現實的意涵(sense of reality)
Marais, Jacobus. Representa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Narrative Texts. Leiden, Neth.: Brill, 1998.
另一位後現代路線的是Brettler,他採取一個比較折衷的路線(eclectic approach),透過他稱為文學歷史性的方法(Literary-Historical Method),讓這些不能並存的進路(Competing Method)能夠一同運作,藉此提供一種整合的詮釋(a sort of synthesis of interpretation)。這樣的作法使得Brettler能將士師記視為一個整體來分析,而非一個又一個的單元故事。
Brettler, Marc. The Book of Judg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俗世中的上帝
作為一位基督徒到底是簡單還是困難?這個問題似乎本身就不太好回答,例如:善意的謊言可以說嗎?如果這個善意的謊言關係著一個人的性命,該怎麼辦?而惡意的實話可以說嗎?如果這個惡意的實話關係著自己的前途、甚至自己的性命,該怎麼辦?
俗世中的上帝與生活中的信仰
顯然,要作一位符合信仰規條的基督徒,可能不真的那麼簡單,他必須隨時去面對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信仰的挑戰!但生活中有沒有哪些部分是可以與信仰切割的呢?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說過一個觀念:神聖和世俗的分別!不是地點的關係,也不是事工的分別,單單是在於信心!意思是說不是讀聖經、來教會就代表著神聖,吃飯、工作便是世俗,而是當我們學習用信心來領受的時候,吃飯、工作也是很神聖的事情!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信仰的一部份。因此剛剛這些問題之所以會是問題的原因,正是由於我們在信仰中生活,並且我們的上帝就是俗世中的上帝!祂不是坐在天上,袖手旁觀的上帝,祂乃是與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甚至這塊土地、這個社會都有著親密關係的上帝。為此,我們的信仰也應該是實際、能夠真實展現於生活的信仰!
信仰下的抉擇
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基督徒最感艱辛的事情,就是在生活中作出適切的決定!亦即到底怎麼作才合於信仰?才是對的?有沒有一套可以以之為評判的準繩?二十年前,美麗島事件發生,正當很多黨外人士被抓,情勢萬分危急的時候,高俊明牧師決定幫助當時已受通緝的施明德先生。他在回憶錄中指出,他並非不清楚這其間的危險,也深切知道這違反了當時的法律,然而在禱告的過程中,他深刻體認只有和被壓迫的人站在一起,為著受苦的人來捨命,才是基督徒應該展現的信仰。不過,從聖經的律法來看,高牧師犯了不少的誡命:包括說謊話、作假見證、因著下監無法孝順父母等等,可是大家都認同高牧師這樣的作法,甚至認為這是基督徒的楷模,為什麼?
處境化的信仰判斷
其實這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提起的觀念:無論作什麼事情,都要為著榮耀上帝來作,而且所做的,還要能夠益於眾人!用華語來說,就是「榮神益人」。這是一種處境化的判斷,依據當時的個別情形,做出個別的處理方式!因此回頭看高牧師的這個例子時,我們要學習從他特別的情境下去看:當時高牧師面對施明德先生的事件,若沒有幫忙,雖然可以保護自己的生命,可以繼續孝順父母,但這樣的作法明顯衝擊著「愛厝邊親像自己」的信仰原則,再來,高牧師擔任總會的總幹事,代表著台灣長老教會,在他被抓走後,若能照實講,當然可以維護信仰上的清白—沒有說謊!不過卻可能會讓更多的人遭受不公義的迫害。所以整體看起來,高牧師的處理雖然明顯和信仰原則有衝突,但他的決定確實有把握住信仰的核心精神,就是「榮耀上帝,益於眾人」!
生命所承擔的決定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即將來臨的冷冽寒冬...
每每經過,心頭都一陣酸!
我們家前面的這條街道,本來是成衣匯集地,
即便沒有五分埔的規模,卻仍是主要集散地,
但近幾年來,一間又一間地掛起這種廣告,
人潮也由年節期間的壅塞,逐漸變為冷清!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國製品猖狂的結果;
台灣成衣擋不住中國低價傾銷,
加上政府政策反覆、管制鬆散,
還有最近經濟不景氣的推波助瀾,
上游廠商不斷外移,大盤被迫轉換購衣來源,
零售商不敢大舉買進,消費者也不敢大量消費!
其實,這種現象不只存在我們長明成衣街,
大連的皮鞋街、建國電腦市場等等也都如此,
如果政府再無法提出有效政策,
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特色商家將逐一消失!
醒醒吧!該出聲的時候,請勇敢出聲,
時機一過,可能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了!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這不是真的!
不要再被小台北的媒體洗腦,我們不是張銘清口中的暴民,拿著幾千顆飛彈對著我們的才是!我們不是一小撮偏激份子,那些拿著中國放大鏡看著台灣現象的媒體、名嘴才是!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士師記研究Ⅰ
George F. Moor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Judges, ICC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895).
K. Budde, Das Buch der Richter, KHCAT (Freiburg, Ger.: Ragoczy, 1897).
G. A. Cooke, Judges, CB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 1913).
1960到1980年代的作品,展現了更為豐富與可靠的研究,例如Boling的這本Judge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其實AB系列的書一直都相當有水準,也是學術寫作的重要參考書目,而Boling在這部經典作品中所展現對於語言學的洞見,至今仍頗受學者肯定。特別他對於申命記式歷史(Deuteronomistic)的編輯立場,目前還被相當多的學者所接受。此外,這本書所羅列關於歐陸學者的書目,對於讀者來說非常有幫助,特別是德國學術作品(German Academy)與早期近東文本(Near Eastern text)的蒐集。
Robert Boling, Judge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B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5).
現代的作品方面,主要是Schneider的這本Judges。她相當大的貢獻是在於提出「敗壞過程」(Degenerative Progression)這一個主題。Schneider從每一個故事所呈現社會的敗壞與約的違逆,建構出一種螺旋狀下降的發展趨勢(Downward Spiral)。她也相當有技巧地指出在許多故事中所使用的反諷(Irony),並且將故事中的事件連結於早期以色列的社會(social World of ancient Israel)。
另一個類似進路的研究是Interpretation系列的士師記註釋,眾所周知,這個系列的書籍淺顯易懂,對於講章預備非常有幫助,而McCann這本Judges則還兼顧了學術的洞見,非常難得。
Clint McCann, Judges,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John Knox, 2002)
而對於經文與讀者採取歷時性(Diachronic)與編輯性(Redactional)的探究角度則是Amit的作品,不是很厚,卻要價不斐:
Yairah Amit, The Book of Judges: The Art of Editing (Leiden, Neth.: Brill, 1999).
以文學處理手法為進路,但只處理了上半部的是:
Barnabas Lindars, Judges 1-5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5)
其他重要的還有:
C. F. Burney, The Book of Judges, 2nd ed. (London: Rivingtons, 1920).
Arthur Cundall, Judge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Leicester, Eng.: InterVarsity, 1968).
John Gray, Joshua, Judges, Ruth,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86).
E. John Hamlin, Judges: At Risk in the Promised Land,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90).
A. D. H. Mayes, Judges (Sheffield, Eng.: JSOT, 1985).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關於士師記的註釋
最近開始整理士師記的相關資料,發現Matthews的Judges & Ruth寫的簡潔扼要,參考書目的蒐集也都具有相當代表性,值得推薦給有心鑽研者一同享用。
這本Judges & Ruth是屬於Cambridge所出的The New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系列。其實當初出版於1960-1970年的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本已相當有名,現在重新整合新的方法與進路的這一套新書,更是精彩。它除了整合希伯來聖經與基督徒聖經,嘗試提供一個較為寬廣的討論空間外,也給予讀者可以挖掘的管道--不同進路的參考書籍與文章目錄。
就士師記來說,Matthews便從文學分析(Literary Analysis)、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sis)與人類學分析(Archaeological Analysis)的角度進行整體性的介紹。接著,他提供了概論式的註釋(Commentaries on Judges)、文學研究(Literary Studies)、編輯研究(Redaction Studies)、婦女研究(Feminist Studies)、社會文化與人類學研究(Social World and Archaeologycal Studies)、社會科學研究(Social Scientific Studies)、歷史批判研究(Historical-Criticial Studies)以及其他相關的研究。事實上,光針對這些研究所羅列的參考書目與簡短書評,就已相當令人興奮,更不用說後面文本的處理。 或許,如果有時間,我會試著將部分內容放上來...
amazon的網頁資訊:
Amazon.com: Judges and Ruth (New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Victor H. Matthews: Books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為什麼是我
經文:列王記上19:11-18
面對信仰,我們曾否有過如此感受:為上帝努力打拼,卻極少獲得祂的回應,甚或不順遂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事實上,這樣的感受正是先知以利亞在此的體會!
當時,以色列南北國分裂,北國接連出現多位偏離信仰的君王,包括這裡提及的亞哈王與耶洗別王后,他們不僅築了巴力的祭壇,也刻了亞舍拉的像。表面看來,亞哈王似乎極其可怕,然而真正擁有龐大影響力又心狠手辣的卻是耶洗別,連亞哈王都只能言聽計從。
就在此時,上帝呼召以利亞去向亞哈王警告:「你所做的壞事,將讓這個地方在未來幾年內,都不再下雨」。以利亞個性憨直,直接跑去面告,導致亞哈王派人追殺,上帝便將以利亞藏匿。
三年後,以利亞在迦密山和亞哈王的先知們鬥法,他維持憨直的個性,於四百多位先知的面前,向他們挑戰:「若是誰的上帝可以讓火從天上下來,將祭壇的祭物都燒光,誰的上帝就是真的!」結果不只以利亞的祭物被火燒光,他更帶領群眾將亞哈王的所有先知都殺死!
原本這是場足以撼動王室的勝利,但當耶洗別下達對以利亞的格殺令後,他竟然再次躲起來!剛剛這麼勇敢,帶人殺死四百多位先知的以利亞,這時竟然不再吭聲,還從北國逃到南國去!這是相當奇怪的事情,他逃走的原因如果是怕被人追殺,又怎麼會要求上帝殺他?以利亞到底在想什麼?
以利亞對上帝說:「我為耶和華—萬軍的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棄絕你的約,毀壞你那些壇,用刀殺你那些先知,只剩我一人,他們仍欲取我的生命」。一方面以利亞是相當沮喪的,既感無奈、又覺無力;他這麼拼命,是為以色列人著想,盼望他們可以悔改,結果他們不只沒有醒悟,竟然反過來還想殺他!
另方面,以利亞似乎也是向上帝撒嬌:「上帝啊!我都做到這樣了,你怎麼都沒出聲?」換言之,這時候的以利亞已經是萬念俱灰,面對這種景況,他不想再繼續堅持了,他發現這條路真的不好走,甚至任何的堅持在此刻而言都像傻瓜一般。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處在一種「靈性的低潮」裡,對於信仰幾近完全的頹喪,連上帝要他站到山洞外面來,他都不肯!
這種情境我們多少都曾遇過,有時候是人為因素、有時候是事工因素,使得我們對於教會、對於信仰無力、無奈!怎麼辦?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處方,過了就好!真是這樣嗎?來看看上帝的作法!
當以利亞再一次向上帝埋怨時,祂的作法很簡單:再一次的呼召!也就是通過呼召,讓以利亞清楚瞭解,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仍然是上帝重要的僕人,是祂所命定的先知,他要繼續執行未完的任務!並且在他身旁,祂已經為他作了最好的預備—七千個沒有屈膝的神僕!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在舊約裡,上帝的呼召就是一種肯定,肯定你的存在,肯定你是上帝兒女的身份,亦即上帝的呼召是人存在的基礎!
但如何知道是上帝的呼召?上帝在第12節後面呼召以利亞時是「細又輕」的聲!換言之,上帝的呼召不一定都是轟轟烈烈的,很多時候是很細聲、很輕聲的,而且是通過很平凡的方式來顯現:和人聊天的時候,專心開車的時候,打掃房間的時候等等,這些我們可能不會特別去注意,但卻往往是上帝和我們講話的時候!因此,若我們用心於信仰的追求,必然在不一樣的地方,發現上帝不一樣的引導,甚至會發現:「為什麼是我」這句話,竟然會是另一種的祝福!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等...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放過她,好嗎?
以往有記者假扮病人的朋友,來我診所用針孔偷拍以得到獨家,也曾多次闖入屬於私人領域的診所、地下停車場只為圍堵我,而因為我的診所位於一樓,媒體的攝影機隔著診所透明的落地窗,在我上班時間八個小時,十幾台攝影機貼著玻璃,無視裡面上班的其他醫生、診所小姐、等候的病人的抗議,連我們進出洗手間的畫面都絲毫不放過,我相信沒有人可以忍受如此的對待吧!如果我該為媒體的失控行徑休息,那更該去好好上課,學習如何做個公正客觀、有涵養的媒體人的該是天天守候在我門外的記者吧?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最壞的時候,最好的選擇
「上帝會將你這個不信的人抓著,吊在地獄的火爐上面,就親像抓一隻蜘蛛或是骯髒的蟲在火的上面烤。上帝對你這個不信的人是非常的怨恨,在祂的眼中,你連丟進火裡都不值。」
嚴格來說,約翰的記載是耶穌復活後第三次與門徒的見面;第一次是在20章19節,門徒因害怕猶太人的逼迫,聚會時緊閉門窗,但耶穌竟忽然出現在他們中間;第二次則是為著多疑的多馬,再一次顯現於門徒面前。照理說,前兩次的會面相當合情合理,但第三次便顯得累贅,若說是為了交代遺言,兩次顯現應已足夠,何需要第三次?的確,約翰會在此記錄第三次顯現,是有其特殊目的。
有良心的牙醫師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關於FDA的三聚氰氨標準
還好,網友們將FDA新聞稿給挖了出來,
替我們澄清了被媒體壟斷後的錯誤訊息:
三聚氰氨並非以2.5ppm為下架標準,
而是只要含有三聚氰氨者,一律不准販售。
原文如下:
In food products other than infant formula, the FDA concludes that levels of melamine and melamine-related compounds below 2.5 parts per million (ppm) do not raise concerns. This conclusion assumes a worst case exposure scenario in which 50% of the diet is contaminated at this level, and applies a 10-fold safety factor to the 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 to account for any uncertainties. The TDI is an estimate of the maximum amount of an agent to which an individual could be exposed on a daily basis over the course of a lifetime without an appreciable health risk.
FDA continues to screen products, collaborate with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their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monitor reports of contamination from international sources to help ensure that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products from foreign sources are examined if import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 If products are adulterated because they contain melamine and/or a melamine-related compound, the agency will take appropriate actions to prevent the products from entering commerce.
當然,微量的三聚氰氨似乎早已存在於多數的食物或熱食包裝中,但普遍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反倒應以進一步排除有毒物質作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信仰中的三聚氰氨
吵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氨,
至今標準仍未定調!
2.5ppm,是行政院的共識,
也是衛生署長下台的原因;
行政院方面的專家認為,
三聚氰氨摒除人工添加的因素不說,
其實早已經由塑料容器所釋出,
再加上儀器精密度的限制,
所以2.5ppm是不能說的秘密。
質言之,
2.5ppm就是檢出與無檢出的門檻。
但,對我們這些非專家的人來說,
門檻應該意味著安全的標準,
可是2.4ppm就真的安全嗎?
或許比較貼切的說法是,
2.5ppm是危險的委婉表達,
正如「抽煙勿過量」一樣!
因此,我們希望,
「無檢出」不要僅僅以2.5ppm劃地自限,
而是以「不惜動搖國本」的方向,
從可能釋出的塑料容器,
到刻意且惡意的人工添加, 一舉殲滅!
難嗎?很難!
光看「調查團」瞬間變身「專家團」,
就已不言可喻...
那信仰呢?
信仰有沒有可能摻雜著三聚氰氨?
若有,是價格偏高的純三聚氰氨?
還是東拼西湊的劣質三聚氰氨?
是人工添加?抑或環境使然?
你的標準在哪?
零檢出?
2.5ppm?
甚至,你的儀器是什麼?
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法(LC-MS╱MS)?
高效能液相層析法(HPLC)?
還是氣相層析質譜法(GC-MS)?
更重要的是,
你願意調查嗎?
願意下架嗎?
願意全然換新嗎?
信仰中的三聚氰氨,
考驗著我們的信仰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