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12:1-13
清明首重追思,亦即重述過往歷史。
一般以為歷史就是過去事件的集合,亦即客觀事件記載。
但事實上,作為故事來述說的歷史,因著述說者的局內點限制,相對失去所設想的客觀,反倒充斥自己主觀詮釋。
不過,正是這樣的主觀成分,讓歷史的重述擁有了教育的功能:由於歷史是一種對事物的解釋,所以解釋的人勢必對該事物有所認識,如此便產生了自我省察的可能,一方面是飲水思源的感念,另方面則是從過往錯誤中意識到的反省。簡單說,歷史讓人學習感恩,而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站在別人角度來想,同時也才有辦法做出自我反省。
然而很可惜的,當清明所代表的那種追思意義逐漸淡忘時,我們的社會,無論大人小孩,也慢慢失去了追思的氣氛。那麼教會呢?作為社會縮影的教會,同樣有著遺忘的問題,並且在歷史的宏大循環裡,這個遺忘不斷在每個時代重複發生著。
今天我們所讀的希伯來書,作者便多次回顧舊約例子,為的也正是百姓的遺忘,例如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就是為了透過回顧舊約歷史,再次來反省他們的信仰問題。簡言之,經過幾代的傳承後,這些過往的故事可能漸漸被遺忘,既忘了過去這些先祖是用怎樣的信心來面對信仰,也忘了是用怎樣的堅持來面對迫害,他們不僅記不起來,可能也不願意再去回顧。
台語有句俗諺可以借用來說明這個情形:「一代興、二代聖、三代霧霧不明、四代你請我無閒、五代神明滿厝間」。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試著用這些信仰前輩的故事來做出提醒。
他稱呼這些「世間不配有的前輩」為「雲彩見證人」,因為他們如同雲彩般圍繞在我們身邊,而他們的故事則成為我們的鼓勵,成為我們向前的動力。
這裡有個地方需特別注意--第十一章39-40節,他說:「這些信仰前輩雖然都已經對信得著干證,總是還未得到所應允的,因為上帝為咱代先預備的那個較好的事,若無咱的參與,就沒辦法完全」。換言之,這些信仰前輩雖然經歷許多的苦難與試煉,但他們還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他們仍然在等,等著我們一同邁向終點。
這是希伯來書很有意思的講法,他將我們比喻成參與接力賽跑的人,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等先跑的人,一棒一棒交接下去後,他們並沒有離開,他們仍圍繞在我們身邊為我們加油,給我們打氣,因為接力賽必須是最後一個人抵達終點後,才是真正結束。這給了我們相當大的安慰,這些在前面先奔跑的信仰前輩,包括你我的阿公、阿媽,都將和我們一同進入天國,無論我先走還是誰先走,我們都還會在一起,都還會在天國相會,所以我們更應當努力前頭的路程。
只不過,這個奔跑的過程並不簡單,我們既要能堅持到底,就必須不斷接受訓練,這些訓練可能艱辛、可能痛苦,然而為了能堅持到終點,這些訓練不可免。
和合本與現代中文譯本都將這個訓練翻譯成「管教」,其實不甚妥當,因為管教在台灣的語言文化裡有著處罰的意思:我做錯了某件事情,所以上帝用這種苦難來管教,苦難好像就變成一種處罰,是負面的。這裡的經文本身並沒有負面的意思,反而比較貼近白話字版的翻譯:警戒,意思是提醒。上帝藉著種種的方式,可能是艱苦的,也可能是難以接受的,來提醒我們要警醒,繼續堅持這段路途的奔跑。如同第十一節所說的:「見若警戒的事,在當時看起來不是歡喜,是憂悶;總是後來就讓那些經過鍛鍊的人,可以結出平安的果子,也就是義的果子。」
可是,我真的有辦法堅持嗎?當然!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預先嘗盡了一切,他既凡事經歷也必能帶領我們走過一切,況且上帝曾應允不讓過於我們能承擔的事臨到,祂總是會為我們開另一扇門。
因此不用怕,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將手中的這根棒子傳下去!特別我們的教會已經七十多年,過去信仰前輩曾盡心盡力地灌溉這片沃土,那麼我們呢?或許現階段不大可能會遇到像Tibet一樣的信仰迫害,可是的我們最大問題卻是:要如何讓信仰真正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會,得到傳承?我相信我們必然要付出代價,且每個人的代價可能不盡相同,你是否願意承擔?(2008.4.6)
清明首重追思,亦即重述過往歷史。
一般以為歷史就是過去事件的集合,亦即客觀事件記載。
但事實上,作為故事來述說的歷史,因著述說者的局內點限制,相對失去所設想的客觀,反倒充斥自己主觀詮釋。
不過,正是這樣的主觀成分,讓歷史的重述擁有了教育的功能:由於歷史是一種對事物的解釋,所以解釋的人勢必對該事物有所認識,如此便產生了自我省察的可能,一方面是飲水思源的感念,另方面則是從過往錯誤中意識到的反省。簡單說,歷史讓人學習感恩,而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站在別人角度來想,同時也才有辦法做出自我反省。
然而很可惜的,當清明所代表的那種追思意義逐漸淡忘時,我們的社會,無論大人小孩,也慢慢失去了追思的氣氛。那麼教會呢?作為社會縮影的教會,同樣有著遺忘的問題,並且在歷史的宏大循環裡,這個遺忘不斷在每個時代重複發生著。
今天我們所讀的希伯來書,作者便多次回顧舊約例子,為的也正是百姓的遺忘,例如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就是為了透過回顧舊約歷史,再次來反省他們的信仰問題。簡言之,經過幾代的傳承後,這些過往的故事可能漸漸被遺忘,既忘了過去這些先祖是用怎樣的信心來面對信仰,也忘了是用怎樣的堅持來面對迫害,他們不僅記不起來,可能也不願意再去回顧。
台語有句俗諺可以借用來說明這個情形:「一代興、二代聖、三代霧霧不明、四代你請我無閒、五代神明滿厝間」。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試著用這些信仰前輩的故事來做出提醒。
他稱呼這些「世間不配有的前輩」為「雲彩見證人」,因為他們如同雲彩般圍繞在我們身邊,而他們的故事則成為我們的鼓勵,成為我們向前的動力。
這裡有個地方需特別注意--第十一章39-40節,他說:「這些信仰前輩雖然都已經對信得著干證,總是還未得到所應允的,因為上帝為咱代先預備的那個較好的事,若無咱的參與,就沒辦法完全」。換言之,這些信仰前輩雖然經歷許多的苦難與試煉,但他們還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他們仍然在等,等著我們一同邁向終點。
這是希伯來書很有意思的講法,他將我們比喻成參與接力賽跑的人,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等先跑的人,一棒一棒交接下去後,他們並沒有離開,他們仍圍繞在我們身邊為我們加油,給我們打氣,因為接力賽必須是最後一個人抵達終點後,才是真正結束。這給了我們相當大的安慰,這些在前面先奔跑的信仰前輩,包括你我的阿公、阿媽,都將和我們一同進入天國,無論我先走還是誰先走,我們都還會在一起,都還會在天國相會,所以我們更應當努力前頭的路程。
只不過,這個奔跑的過程並不簡單,我們既要能堅持到底,就必須不斷接受訓練,這些訓練可能艱辛、可能痛苦,然而為了能堅持到終點,這些訓練不可免。
和合本與現代中文譯本都將這個訓練翻譯成「管教」,其實不甚妥當,因為管教在台灣的語言文化裡有著處罰的意思:我做錯了某件事情,所以上帝用這種苦難來管教,苦難好像就變成一種處罰,是負面的。這裡的經文本身並沒有負面的意思,反而比較貼近白話字版的翻譯:警戒,意思是提醒。上帝藉著種種的方式,可能是艱苦的,也可能是難以接受的,來提醒我們要警醒,繼續堅持這段路途的奔跑。如同第十一節所說的:「見若警戒的事,在當時看起來不是歡喜,是憂悶;總是後來就讓那些經過鍛鍊的人,可以結出平安的果子,也就是義的果子。」
可是,我真的有辦法堅持嗎?當然!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預先嘗盡了一切,他既凡事經歷也必能帶領我們走過一切,況且上帝曾應允不讓過於我們能承擔的事臨到,祂總是會為我們開另一扇門。
因此不用怕,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將手中的這根棒子傳下去!特別我們的教會已經七十多年,過去信仰前輩曾盡心盡力地灌溉這片沃土,那麼我們呢?或許現階段不大可能會遇到像Tibet一樣的信仰迫害,可是的我們最大問題卻是:要如何讓信仰真正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會,得到傳承?我相信我們必然要付出代價,且每個人的代價可能不盡相同,你是否願意承擔?(2008.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