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趨向多元的聖經研究


除了歷史性方法以外,研究聖經最主要的進路仍是文學性方法。其實這樣的講法還是過於籠統,畢竟被歸屬於歷史性方法的來源批判、形式批判、編輯批判等等,其實都是在文本的文學範疇進行活動,但為何仍將其標誌為歷史性呢?或者,歷史性難道必然與文學性成為對立嗎?

先看後面的問題。這樣的對立是為一種實然,而非應然,借用Gadamer的話來說,就是不同視域的不同呈現。無論來源、形式或者編輯,其所意圖尋求的是一種歷史性的恢復,也就是重建整個歷史脈絡,因為他有個很重要的假設是--要回到原初。當然,這樣的劃分還是不十分恰當,有著化約的危險,比如說來源批判,其實就是一種經文鑑別的工作,但當我們以歷史性方法來觀察時,他往往失去了文學的向度。因此,要問何謂文學性研究、何謂歷史性研究,需先釐清自己所佔位置,也就是你從那個面向著手。

舉例來說,當我面對浪子的故事,我嘗試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著手,藉著相關的考古資料或者歷史研究,希望能還原當時的整個歷史、政治與社會環境,從而來理解耶穌講述的比喻意涵,甚至,我希望能找出作者的原意時,我採取的立場便是歷史性研究,因為我著重的是文本背後的世界。那什麼是文學性研究?文本中與文本前的研究都算,也就是將焦點從作者及其時代脈絡拉至文本內的經文世界與文本前的讀者世界。簡單來說,當你著重的是文本背後的議題時,你處理的其實就是歷史性的研究,而若將文本視為一個封存的獨立世界,並將理解擺放在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溝通,則可算為文學性研究,或者更合適的名稱是新文學研究,以此與過去存在於歷史性範疇的文學研究作為區隔。

近幾十年來,聖經研究已經逐漸偏向文學範疇,從文本為主的正典批判、結構批判,到介於文本與讀者間的敘事批判,以致以讀者為中心的讀者回應批判、意識型態批判、婦女批判等等,百花齊放。然而,卻不要誤以為歷史性研究不再有影響力,其實歷史性仍佔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只不過在歷史進程的擺盪中,文學性研究是現階段的主流,亦即透過自然的輪替來重新調配文本前後位置的比重,讓文本的豐富能有更為多元的展現。

2 則留言:

牧會中的小牧師 提到...

你的最後一段論述太不精確,也太跳躍。甚麼是「近幾十年來」?九十年和二十年都是「近幾十年來」啊。

甚麼是「主流」?在後現代中,你要如何區分「主流」、「非主流」?在文章中用了不精確的詞語,是學術一大忌諱。

浪子的故事既然是「比喻」,強用歷史方法來處理本身就犯了方法論上的錯誤,這跟歷史或文學的爭論無關。

既然你是一個文學批判的研究者,更應當注意表達的精確性,這是一個學者訓練的必要過程。言辭若有冒犯,請見諒。

PS如果你注意新書目錄就會發現,歷史的方法並未變成「非主流」,相反地,文學的方法在我看來還未是「主流」勒!

Struggle‧Beyond 提到...

的確,這就是部落格寫作的問題,沒辦法完整地說清楚!呵呵!

不過你的建議非常重要,我既然要寫,就應該負責任地講清楚,不能輕率帶過!可是,這真的不容易啊!比如,不同文體的研究,往往有著其不一樣的進路發展,到底該如何界定,或者用怎樣的類別來做區分,實在很難!

好吧,當作個訓練好了,練習把話說清楚、講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