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最近的生活


七月中語言班結束,真正進入神碩的課程。雖然指導教授Prof. Jonker早早在二月初便給了我口試的參考書目,但礙於當時語言班的壓力,我請他給予半年的緩衝時間,待語言班結束,再全心投入神碩。

基本上,Stellenbosch university的神學碩士分為兩種module。第一種,必須完成六個口試,包括四個主修與兩個副修,並一篇小論文。另一種則是三個口試,包括兩個主修的類別,一個副修,以及一份120頁的長論文。我便是選擇後面這個module,以舊約為主修—舊約批判法與舊約文本研究兩個類別,副修是倫理學—他者與認同。

但無論哪一種module,學生都被要求必須參與每週三的舊約研討會(對象主要是神學博士與神學碩士的學生):一個小時的希伯來文研讀,以及約兩個多小時的專題演講。講員除了自己學校的教授外,還有附近大學以及其他國家的訪問學者。

幾次參加下來的感想是:這些舊約學者大概都是外太空來的!奇怪,頭腦怎麼能塞得下這麼多東西,連語言都像收音機一樣,隨時可以調整頻率。

其實回頭想想,從七月中到現在,才短短的一個多月,我的腦袋好像也被塞了不少。箇中原因除了生活形態的不同外,讀書方式的改變也是重要原因。

根據學校的規定,讀完教授給的書目(平均一個類別是六到七本書,幸好沒有德文書目—德文是他們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以及針對每本書寫完一千字左右的書評,才准許參與口試。

當初,決定到南非就讀時,並不覺得這個口試有什麼特別,頂多是把英文練好,能夠對話,應該就夠了。因為從鄧老師接收到的訊息是,Stellenbosch的研究取向以文學進路為主,而這也正好是我在東南亞神學院的主要研究領域—故,沒啥好怕的,甚至心裡還盤算著要如何超前進度。

萬萬沒想到(這句話現在講起來好像已經沒啥力道,畢竟到南非後的每件事情幾乎都超乎想像),Prof. Jonker給的書目,全部是最新研究—除了Brueggemann那本經典的舊約神學是十年前的「舊書」外,幾乎都是近幾年的大師力作。而且,重點是,所有的書都是:歷史進路。因此,只有轉換讀書方式,一切重頭!

之前在東南亞神學院時,我的讀書方法是挑必需的來看,也就是針對當前的需要去找資料。好比在處理敘事批判關於文本的理論時,便只挑書中相關的資料來看,而其他不搭嘎的,就暫時擱著。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在短期內累積相當多的閱讀,並且清楚掌握特定的概念。

但現在,口試的範圍不僅是陌生領域,還是以整本書為單位,重點在於完整的掌握作者論述,並提出適當的批判,這也只能花上更多時間去累積與釐清了。例如申命記式歷史(Deuteronomistic History),雖然之前曾修過相關的課程,但仍是得回頭把整個研究歷史搞懂,包括以色列早期歷史的考古資料和文件處理,以及不同階段、不同學者的理論建構等,才能稍稍清楚這位作者以及當前學界討論的東西,到底是在那個位置上。

所以,原本以為不難的口試,頓時成為艱鉅的挑戰!

然而,感謝上帝的是,這個轉變雖然劇烈,但到目前為止,所讀的這六、七本書,都讓我有不少的學習與成長,不僅是舊約的學術議題討論,更是生活的信仰反省。許多概念在反覆咀嚼中,逐漸明朗、清晰。

那天,我跟珮恩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那棵俾麻對約拿這麼重要?當初在臺灣,就只覺得約拿心眼小,連這種「枝枝節節的小事」都可以跟上帝鬧彆扭。沒想到,這段在南非的日子,我們同樣也有著這麼一大堆「枝枝節節的小事」。這才猛然驚覺,異鄉對一個人竟有如此的影響力!過往刻印在書本上的珠璣,現在都成了深刻的信仰體會。

感謝上帝賞賜這麼一個機會,可以專心、沒有旁騖的好好唸書,也感謝臺灣這麼多親朋好友的支持、代禱,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盡快可以通過這個階段的口試,正式著手論文的寫作。

2 則留言:

牽引‧跟隨 提到...

加油!又學到一個約拿的篦麻樹例子,枝節使人抓狂,又使人深刻感謝上帝!
我住的地方,每天都下雨,這裡是最潮濕的地方,不過,早上該有的陽光,還是"恰好"可以讓衣服乾些.還有呢....我的房間整修還沒門呢,不過"恰好"都住女生.
願上帝祝福你們的讀書,都好!

Struggle‧Beyond 提到...

那天睡覺前,聊著每天來我們家報到,叫做Panda的黑貓,聊著那群韓國同學,彼此間無法想像的差異,聊著隔天要煮的飯,聊著台灣人在南非的生活...才突然冒出這個問號:異鄉,尤其是讓你很受不了,但卻又回不去的地方,是否會讓人感官、認知都失調?於是,約拿書的新解就這麼跑了出來...

很高興妳一切都好。其實啊,只要人在台灣,我們還真想不出有什麼困難是妳無法克服的,加油!我們為妳禱告,成為學生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