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拆毀與建造的神學之旅


臺灣的神學界很小,偏偏很喜歡分派別,什麼新派、保守派、自由派、靈恩派等,好像分好派別,知道自己所屬,就可以安等耶穌的再來。

大學時代,曾北上參與一次大型神學講座,除了主講人外,也邀請多位傳道人分享學習歷程。其中一位資深傳道人以作見證的口吻說道,「我當年到美國念神學時,進了一間新派神學院,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很高興的說,我沒有被影響,我還是堅守著保守派立場,這幾年的學習,並沒有改變我什麼,感謝主,將榮耀歸給神!」

這個場景到現在還深烙在我腦海裡;他的確像情報人員,像007,深入敵境,潛伏於敵營,百般焠煉後,成功返家;神學院多年的薰陶,沒有改變他堅貞立場,沒有對其神學建構產生絲毫影響,保守派的信念如同金鐘罩般,一路持守著他原初的思維,從進去到出來。

對現場很多人來說,他好像早期教父般,力抗異端,非常偉大,然而我不懂,這種所謂的英雄行為,到底所求為何?

毫無疑問,這間神學院決不是他期待的學校,教授的上課內容應該也提不起他的興趣,那他為何申請這間神學院?為了取得漂亮文憑?為了展現自己堅忍不拔的性格?或是,為了考驗自己忠貞不移的信念?到底,進神學院的目的何在?進神學院的目的難道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耐?

坦白說,我為這間神學院感到難過,更為這位傳道人感到悲哀。進神學院本應是一趟拆毀與建造之旅,為的是重新領略上帝的寬廣與奇妙,而不是印證自己的信念與能力。唯有放掉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才有可能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盼望。因此莫特曼將這趟旅程形容為冒險之旅,是踏向完全陌生的未來。

換言之,當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被放掉後,那些派別的劃分,包括保守派、新派、自由派、基要派、靈恩派,甚至福音派等,除了歷史脈絡的定位外,將很難在信仰建構裡擁有決定性角色。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盼望,意味著信仰的投入性反省將不再透過第三者的安全中介來取得,也不再靠著敵我陣營的標籤化區隔來確立,而是在我與你的面對面會遇中來經歷。

這樣的位置轉換,突顯了拆毀是很痛的,重新認識上帝是很不舒服的—想像摩西、以賽亞與上帝會遇的情境,信仰建構從來就不是浪漫的。既是冒險,就需具備勇氣,接受迎面而來的挑戰和責任;不是為了自己鋪路,就無須擔憂將來的位置,無須愁煩之後的道路;生命既不在自己手裡,生涯的規劃就無須過多的考量。進一步來說,認識上帝若真是生命的中心,那麼保守派、新派也就不再是心中牽掛,也無須成為信仰建構的束縛。上帝關注的,從來就不是派別—那僅僅是一種思維的記號。如何在神學院裡經歷生命的轉化,我想,應該是比派別更為優先的議題,你覺得呢?

4 則留言:

逍遥子 Odysseus 提到...

台神的庄信德指出,消费文化的核心是立足于差异。

可能派别,给于人一种差异,叫人可以安身立命,可以找到身份认同,不必那么的虚无飘渺,,,

原来派别主意,和消费主义,是相通的,,,哈,,

Struggle‧Beyond 提到...

的確,您的觀察很有意思,我也認為這兩個現象在某個程度是相互依存的,尤其在全球化的虛擬認知底下,將會越來越嚴重。

對於未知,越無法掌握,就越需要安全感,信仰若無法冒險,將再一次向內轉向,尋求費爾巴哈論及的那位上帝。

信德兄今天的講座,看來給了您不少啟發,有沒有考慮做些分享呢?期待喔!

逍遥子 Odysseus 提到...

李兄和信德,应该都是出身于长老会的同一辈人?

您认识台南的刘请虔?他经常来新马讲课.

你们都是长老会的少壮派,青年才俊,前途无可限量,,,,

刘老师对教会现代化,消费文化等,比较采取批判路线,,,和信德相反..

Struggle‧Beyond 提到...

信德哥和清虔牧師都是台神畢業,大我不少歲,是我的前輩。

念台神時,和信德哥有不少對話的機會,他從不吝於分享學術的成果,從他身上,我學習許多。基本上,他的觀點與當代思潮扣的比較緊,一方面跟他研究取向--蒂利希有關係,另方面可能是過去學經歷的影響。

清虔牧師則沒有機會碰面,然而他出版的書籍,對於未進神學院的我,有著莫大的助益。由於之前哲研所的扎實訓練,加上地方教會多年的牧養歷練,他提出的批判,往往正中神學院實踐教育忽略的盲點。這幾年,他的重心從牧會轉到教育,包括神學院、一般大專都有他的足跡,但新馬的課程,我倒是不知道...

他們兩人的差異,大概可以從研究路線看出點端倪,台神的圖書館應該都調得到他們的論文,或許可以上去找找喔。

看起來,您這個暑假收穫滿滿,除了narrative criticism的饗宴外,還有這些可口的點心...呵呵。